【藝術】收藏古物 傳承文化

2021-06-04 18:54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收藏、研賞古物,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慕古情操,香港亦有一班收藏家以「好古,敏而求之」的精神,多年來蒐集、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化藝術,並於1960年組成「敏求精舍」,會員包括羅桂祥、郭炳湘等城中富豪,聚道傳承至今。古玩文物收藏門檻向來高,讓人十分好奇他們的收藏之道。「敏求精舍」主席葉承耀、展覽籌委會主席陳永達及會員鍾棋偉接受本報訪問,揭開古物收藏家的神秘面紗。

葉承耀及其藏品攢靠背四出頭官帽椅一對。此官帽椅雕刻華麗紋飾,有龍鳳及麒麟圖案,是珍罕御用品。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展出逾300件中國藝術珍品,有陶瓷、玉器、書畫、漆器、木雕、紡織品、家具等,數量之多、藏品保存之佳令筆者歎為觀止。展品均源自「敏求精舍」,是次展覽他們更召回曾經捐贈的展品,為求觀者大飽眼福。

陳永達及其藏品「珊瑚紅地洋彩萬壽五福大盤」,清雍正(1723至1735年)。

 收藏古物各有準則

 「敏求精舍」會員均是資深藏家,主席葉承耀收藏經驗逾50年,鍾棋偉更有超過60年經驗。葉承耀從起初收藏古玉、書畫、陶瓷,轉為專心收集明清家具;鍾棋偉收藏過晚清鼻煙壺及道光年間藏品;陳永達則偏愛收藏瓷器,那是因為歷代皇帝花費最多於瓷器上。他們三人對於收藏的準則各有不同,陳永達對於藏品的要求是要稀少及質量好。如放置於今次展覽廳入口的「珊瑚紅地洋彩萬壽五福大盤」便是其藏品,大盤後面繪有蝙蝠共30多隻,仔細觀看每隻蝙蝠的五官精細,非常精緻。這件瓷器是工匠為雍正皇帝大壽而創作的。「瓷器的珊瑚紅色,表示洪福齊天。最特別之處是用噴釉(又稱吹釉)技法施釉,而不是涂上。工匠要用竹枝反覆噴吹表面,施一層厚度均勻的釉,製作難度極高。」製作至今近300年,瓷器的色彩仍然飽滿細膩。

「粉彩福壽雙全團花紋碗」,清雍正(1723至1735年)。該碗目前是陳永達的藏品,據他介紹,之前曾被清朝一位在中國海關工作的洋人收藏。粉彩融入玻璃粉,讓顏色有深淺濃淡的漸變效果。

 鑒真假靠歷史

 民間收藏家如何辨別文物的真偽?鍾棋偉認為最重要是不恥下問,他們格外注重藏品的真偽,會仔細考究文物的來源、歷史背景,亦會研究買家的拍賣紀錄等,還會請專家或博物館協助鑒定,會員也會互相交流意見。因此,收購藏品的同時,也是研究文物的過程。藏家對於自己的藏品歷史瞭如指掌,對於他人的珍品也能滔滔不絕,如展覽中羅桂祥捐給藝術館的兩件藏品「鬥彩歲寒三友壺」和「汝窰青釉筆洗」。「鬥彩歲寒三友壺」原為世界知名收藏家大維德的珍藏,後成為羅桂祥的藏品,與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借予大英博物館的「鬥彩歲寒三友壺」為一對。葉承耀續介紹:「存世汝窰並不多,且大多藏在博物館,這件汝窰筆洗估計是太監偷運出宮,底部原本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買賣時被人磨掉。若當時被人發現買賣宮中之物、或被普通市民收藏是犯了天條,要斬首。將底部的詩磨去,看上去就如普通瓷器,筆洗後來輾轉由羅桂祥收藏。」這件汝窰瑩潤如玉,通透淡雅,工藝讓人驚歎,而珍品背後曲折的故事也讓人感興趣。

「鬥彩歲寒三友壺」,清雍正(1723至1735年)。

「汝窰青釉筆洗」,北宋晚期(12世紀初)。

 找回失散的文物

 會內每位成員的藏品類別各有不同,但都醉心中國文物,甚至赴外國買回中國藝術品。「八國聯軍時期,外來勢力在頤和園搶了不少珍品。當時國民太窮,飯都顧不上,藝術品這類身外物被變賣,洋人或許花費少量金錢就能買到大量中國藝術珍品。近幾十年,洋人的後人拍賣當時的珍品,讓不少品質好的藝術品回流國內。」鍾棋偉的部分藏品在外國購入,展品「藍色綢平金銀線繡纏枝菊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在倫敦購買,他並為這件藏品作了深入研究:「物主是一位英國軍官,相信是八國聯軍時在天壇駐軍順手牽羊,後來軍官調到印度,並在當地參加化裝舞會時穿了這件龍袍。為什麼肯定是龍袍?因為乾隆皇帝設立了條例,並在《皇朝禮器圖式》裏寫道,祭天要穿藍色袍,加上十二章紋是皇帝袍服專用。這件袍服繡有菊花,估計是秋祭時穿着。」

展覽展出鍾棋偉珍藏的多件青銅器。

「藍色綢平金銀線繡纏枝菊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清乾隆(1736至1795年)。

 收藏的意義

 場內另一注目展品是「御製耕織圖」,《耕織圖》是南宋紹興年間以詩配畫的方式介紹耕織技術的圖譜,歷代有不同的石刻繪畫摹本。1860年火燒圓明園,《耕織圖》被掠去,現藏於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刻石在當時部分被毀,餘石於民國初年被徐世昌收藏,至1960年留存的刻石成為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藏品。是次展出的兩卷墨拓冊頁「御製耕織圖」,屬《耕織圖》的一部分,鍾棋偉先在香港買入其中一部分,數月後再於巴黎收購了另一部分。買之前他心裏也曾忐忑,更專程找研究該圖的博士商討:「當時藏品就放在門口顯眼位置,我猜價格一定非常昂貴,又擔心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或其他買家爭相出高價購買,幸好最終以底價購得。這次能將兩件展品一同展出,也算做到收藏家肩負保護文物、傳承文化歷史的責任。」幾位藏家從愛好古物到收藏古物,再將藏品公諸同好、與公眾分享,就是希望能做到傳承傳統藝術的目的。 (文:Janice 攝影:崔俊良)


「御製耕織圖」耕部(下)及織部(上),1769年。鍾棋偉表示,即使相隔幾百年,打開畫卷仍有墨香,是因為當時乾隆皇帝用了最好的墨水拓本。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6月16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3樓中國文物廳及外銷藝術廳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