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8日)聯同渠務署署長彭雅妮,一同視察沙頭角污水處理廠的擴建工程。
黃錦星與彭雅妮在渠務署人員陪同下,登上臨時污水處理廠頂層平台,了解未來新廠四周工地,感受自然生態及魚類養殖區。其後前往離污水處理廠1.7公里的沙頭角海域中央,視察新海底排放管施工情況。
黃錦星表示,海上施工船隊採用海陸雙向水平定向鑽挖方法,令施工時避免干擾海床,保護沙頭角海域生態環境。據渠務署工程師Alvin介紹,淨化水質項目的設計及挑戰,力求在施工階段以至項目日後營運時均可更好地服務當區市民。
工程團隊在原址進行擴建工程時須維持正常污水處理服務,因此團隊需於廠內邊緣細小地塊上先建造臨時污水處理廠,以騰出空間拆卸原有設施,再興建新廠。
臨時污水處理廠佔地約1個半籃球場,每日污水處理量達2580立方米,相比原廠處理量增加5成;渠務署更首次採用「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處理污水,透過放置數以萬計經特別設計又體積細小的載體於反應缸內,讓微生物有更多依附面積,高效去除污水中有機污染物。
據了解,新沙頭角污水處理廠預計2025年竣工,污水處理量為5000立方米,並預留空間可倍增處理能力。新廠日後將使用「薄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污水,結合「污水生物處理」與「膜分離」技術,有效去除懸浮固體、有機物、營養物質和大腸桿菌,可顯著提升淨化水水質。
黃錦星指,「薄膜生物反應器」是高效緊湊技術,可減少佔地,令原址重建的沙頭角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可擴大最高約6倍。
新沙頭角污水處理廠的新廠房日後會循環再用部分淨化水,淨化水可用作清洗廠房設施、製冷、沖廁和灌溉植物等用途,有助節省食用水資源,環保減碳。
黃錦星表示,上述新海底排放管較舊有管道長6倍,其排放口更遠離沙頭角海魚類養殖區,排放管同時位於水較深及水流較急海域,將加強保護該處鄉郊水質,改善環境。
據了解,香港公共污水收集系統網絡覆蓋率已超過93%人口,現屆政府亦已撥款逾200億用作興建或改善6座污水處理廠,包括沙頭角項目;政府同時撥款逾30億改善各區鄉郊渠務;預計這些渠務工程將覆蓋約百萬人口。
黃錦星感謝渠務處及相關部門同事群策群力、善用創科,令各區城鄉郊野環境受益,支持構建低碳宜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