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西 > 特别报道

壯族老家養生上林

2015-08-25
来源:香港商報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位於大明山東麓,距首府南寧86公里。全縣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轄7鎮4鄉,總人口50萬人,聚居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其中,壯族占全縣總人口80%以上。上林縣具有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保護完好的生態環境,是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示範區、廣西首府南寧「后花園」。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經在上林逗留54天,留下1.4萬字游記。上林,成為徐霞客在中國旅行線路上逗留時間最長、留下游記最多的地方。香港商報記者闕琳晶依玲特約記者覃華騰

  壯族老家名副其實

  人文歷史源遠流長

  上林是開放包容、博采眾長的桂西南地區壯民族聚居之地,名副其實的壯族老家。它擁有可考究的最早壯族起源的傳說——渡河公傳說,可考究的壯族先民最早活動遺蹟——石南海,目前可見最早的古壯字——《六合堅固大宅頌》碑。上林智城是唐朝統治下桂西南地區的「壯都」、鼓鳴寨是上林清代壯族夯土建築古村落。上林還擁有底蘊深厚又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壯族文化:龍母文化、上林師公戲文化、上林壯山歌文化、壯族燈酒節文化、萬壽節文化等。

  渡河公傳說——可考究的最早壯族起源的傳說

  在上林縣三里鎮一帶,有著非常獨特的壯族人類起源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地遭遇大荒洪,整個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對金童玉女抱住一個神奇的大南瓜飄浮在水面而幸免於難。洪水過后,整個世界只剩下了這對男女,他們上岸后,逐漸長大,結為夫妻,成為壯族的始祖。后來,為了寄託思念祖先、保祐平安的心願,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富足安康,人們用彩布縫繡了「渡河公」——一男一女兩個小布人一起懷抱著一個金黃色的南瓜,「南瓜」用風乾的艾草、白芷、蒼朮等多種中草藥填充。每年農历五月初五端午節,三里鎮一帶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聚清水邊,一邊祈禱,一邊把繡好的「渡河公」懸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肚臍部位,因「香艾」有驅邪、壓驚、鎮痛的作用,可保護孩童安康。或者把「渡河公」和棕子放在一艘小船上,點上紅蠟燭,沿河漂流,讓河燈帶走不幸和憂傷。

  「渡河公」是上林縣特有的壯族民俗活動,自明朝形成以來,至今400多年長盛不衰。目前,「渡河公」民俗已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南海——可考究的壯族先民最早活動遺蹟

  1972年,因天旱抽水,從塘紅鄉石門村一個名叫「石南海」的深潭中,打撈出石錛、石斧、杵等石器和銅刀、銅鍬等青銅器(現有4件石器和5片動物遺骨保留在縣文物管理所,其餘的保存在區博物館)。這表明,石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因此,石門是桂西南地區人類出現較早的地方之一。此外,塘紅石門出土過東漢時期的大銅鼓。晉人裴淵的《廣州記》中說:「俚僚(古代壯族人的稱謂)鑄銅為鼓,鼓惟高大為貴」。銅鼓是當時壯族權力的象徵,塘紅出土的大銅鼓表明,那里很可能就出現過一個很大的壯族首領。而且,從現存於上林縣文物所的銅鼓工藝上看,工藝之精細實屬罕見,這說明,早在東漢以至秦朝以前,石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已經十分先進。

  智城——唐朝統治下桂西南地區的「壯都」

  公元624年(唐武德七年),一個名叫韋厥的壯族首領接受唐王朝的命令,招撫了附近分散的部落,統一在唐王朝之下。韋厥因功被封為澄州刺史,管轄紅水河中游,上林縣全境以及今都安、馬山、巴馬、大化、武鳴等縣的一部分。公元634年,韋厥在如今的上林縣白圩鎮愛長村修建「智城」也就是當時澄州的州址。智城占地94畝,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利用城中山間谷地劃出內城和外城,兵馬駐紮外城,家眷住在內城。現存外城牆兩道、內城牆兩道,城池三道,水井一口以及石涘、石馬槽、石碾槽、陶瓷器殘片以及原百越地區傳統的干欄式建築遺址。2003年,來自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博物館以及日本、越南、澳大利亞的80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聚集智城遺址,進行學術研究,認為智城城址雖未經挖掘,但從僅存殘垣及少量遺物看,其規模之宏大、構築之巧妙,當為廣西唐代城址典範之一。

  《六合堅固大宅頌》碑——

  目前可見最早的古壯字

  上林有兩塊在嶺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大宅頌》碑刻於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為嶺南最早的摩崖石刻,號稱「嶺南第一碑」。《大宅頌》碑位於距離智城遺址4.5公里處的澄泰鄉陽渡村石牛山山腳下一個寺廟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到上林考察時還見過此廟。中央民族大學梁庭望教授指出,《大宅頌》碑上出現的古壯字,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壯民族在漢字的影響下,利用漢字的結構原理創造出不同於漢字的方塊壯字,形成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并且得到壯族上層社會認可,刻入莊重的碑文中。《智城碑》刻於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晚於《大宅頌》碑15年,是「嶺南第二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反映的是桂西南壯族地區千年以前獨特的社會發情况,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壯族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化、教育等社會發展狀况較為全面的歷史文獻。從這兩塊碑文上出現的唐王朝所封官銜、封號和武則天頒行文字的使用情况可知,當時唐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往來十分密切,這表明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壯漢民族的關系水乳交融。同時,兩塊唐碑文辭優美、氣韻生動、對仗工整,也說明當了時壯民族對六朝駢文和先秦的四言詩掌握很精深,其文體文風、書法藝術,都繼承了魏晉遺韻,折射出當時作為遠離中央政權的澄州,并不排斥中原先進文化,而是以開放包容、博采眾長的一面加以接受,確是一個開化之地。

  鼓鳴寨——上林清代壯族夯土建築古村落

  鼓鳴寨位於上林縣巷賢鎮長聯村古民莊。古民莊地處大明山脈,環境優美。該莊距離上林縣城30公里,距巷賢鎮政府9公里,全莊有160戶506人,包括陳、韋、蘇3個姓氏,居民全部為壯族,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目前全莊120多座清代壯族夯土建築保存完好,充滿了歷史痕跡。

  壯族文化底蘊深厚

  壯家風情多姿多彩

  龍母文化:原始社會晚期,塘紅鄉石門村有個婦女,無兒無女,孤苦伶仃,出於善心,收養了一條幼蛇。她砍豬菜的時候,不小心將幼蛇的尾巴砍斷,因此將幼蛇取名「特掘」(壯譯,意為短尾龍),當做兒子來疼愛。后來特掘長大成人,神通廣大,一直贍養他的養母及周邊的老百姓。養母去世之后,特掘颳起一陣大風將他養母送到石門山后的一個山洞里安葬。每年的農历三月三,特掘都回來給他的養母掃墓。后來,人們就把特掘一直生活的那個湖叫「石南海」,把特掘的養母稱之為「龍母」,把安葬龍母的那個山洞叫「敢仙」。相傳,龍母是農历三月初二去世,於三月初三下葬,因此,每年的三月初三,人們都會在石南海邊舉行盛大的祭拜龍母活動,「三月三」最終成為了原南越民族(壯族、侗族等的先祖)共同的節日,成為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源頭。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上林縣歌舞團也多次把特掘的故事編排成壯族歌舞,在上林縣內外演出。上林師公戲文化:壯族師公戲,是廣西流行最廣泛的劇種之一,主要流傳於上林、來賓、武嗚、邕寧等壯族居住區。「師公」是一種迷信職業者。裝師公的人,戴假面具,邊跳邊舞,以表現「請神驅鬼,祈福消災」或豐收酬神的宗教內容。上林縣是烏滸部落、駱越部落和甌越部落的結合部,所以上林的文化就同時具有廣西南越民族的所有文化成份,因此保存下來的戲公戲就更具有原生性、完整性、溶合性。上林傳統的師公戲共有300多種舞種,其中較大的有80種。上林壯山歌文化:上林縣是「三月三」壯族傳統歌節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古樸的民風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愛山歌、唱山歌、聽山歌、趕歌圩的傳統。清朝康熙年間,上林就有了民歌記載。上林的壯族人民以歌傳情表意,其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民歌、歷史傳說歌、兒歌、雜歌等60多種,格式有五言、七言、十言、三五言、四六聯言、長短句參雜韻律等。不同地域,上林縣民歌有各種各樣的唱腔,在唱法上還有一聲部、二聲部、多聲部等,其唱法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節奏嚴整鮮明、抑揚頓挫、富於韻味、朗朗上口,曲調與唱詞吻合和諧,可謂是民歌中的瑰寶。壯族燈酒節文化:燈酒節是上林縣壯族人民每年正月十一日舉行的民間節日。這天,頭年頭胎生男孩的戶要給村社獻一隻羊,各家各戶也籌集物資,全村男女老少到社壇參拜儀式極為講究祭祀社神活動,并集中在村旁的空地上,襬開酒席,暢敘親情友誼。壯語中,「燈」與「丁」的發音相近。古時候,人們認為家里添了男丁是家族里的榮耀,后將其引申為「光明」、「燈」。「無酒不敬神」,「酒」是古時人們娛人饗神的好東西。而「社」最初指掌管土地、婚姻、生育之神,后因融入更多社會屬性,成為一個村落的保祐神。由此看來,燈酒節蘊涵的民族歷史、經濟、宗教、語言、藝術等文化信息豐富多彩,是一樁重大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2010年7月,上林壯族燈酒節列入自治區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壽節文化:白圩萬壽節是為紀念唐代澄州刺史韋厥舉辦的民間節日。唐武德年間,韋厥奉旨從繁華的京城來到澄州(今環大明山地區),開拓這片重巒疊嶂、人烟稀少的蠻荒貧窮之地。韋厥勵精圖治,行善積德,以德治民,施以「仁政」,造福百姓,將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做了許許多多造福於民的好事實事,深受澄州百姓愛戴,成為桂西南一帶各族人民的領袖,被人們尊稱為「萬壽公王」。韋厥駕鶴后,上林壯族同胞自發在他的生日(農历二月十一日)舉辦萬壽節予以紀念。萬壽節文化所弘揚的行善積德、開拓化外這一高尚品質在人們的勤勞奮進、安居樂業中得到不斷傳承與發展,成為人們紀念萬壽公王行善福民、靜心修身、健康長壽的精神祈求。2012年,萬壽節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態環境綠色崛起

  特色旅游騰越發展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恩賜給上林的寶貴財富,是上林最大的優勢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在眼前實惠和長遠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互博弈面前,上林縣下狠心、出實招,淘汰、關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爆破拆除污染烟囪,全面清理采石、礦粉加工、木材加工、「三無」水泥制品加工等廠礦;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及緩冲區等區域的2600餘箱網箱養魚進行清理,并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建設25個行政村共31座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優化農村環境。與此同時,按照特色旅游名縣的要求,上林縣高標準、高規格布局全縣境內旅游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構建以大明山為核心的戶外運動健康之旅,以大龍湖為核心的壯瑤民族風情體驗之旅,以金蓮湖為核心的佛教文化之旅,以雲里湖為核心的生態農業觀光之旅,以三里洋渡清水河一帶為核心的徐霞客文化體驗之旅,以鼓鳴寨為核心的生態休镕之旅等6條精品旅游線路,重點推進「三湖一寨一園」等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全面啟動金蓮湖景區創4A、大龍湖風景區和鼓鳴寨度假區、下水源景區和霞客古渡景區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工作。建設、改造一批酒店賓館、農家旅館旅游商品基地、旅游集散中心、旅客中心、旅游購物中心等服務配套設施。全面啟動天龍灣國際大酒店創建4星級酒店,聖龍大酒店創建3星級驗收,加快推進中暢國際、錦林大酒店等裝修完成并在年底前投入使用。扶持發展星級農家樂,大力發展一批高品位、上檔次的農家旅館。此外,為了打造融合山水園林、壯鄉民族風情的特色城鄉風貌,上林縣全面實施「美化」、「綠化」、「彩化」、「亮化」、「净化」等「五化」工程。目前,縣城風貌改造、「空中垃圾」整治、污水管網工程、「白改黑」項目建設及舊城改造工作完成預期目標。目前,上林縣正加快推進出縣大通道建設,進一步融入南寧1小時交通圈、經濟圈:忻城周安至賓陽新橋二級公路全面建成通車;「馬-上-來」高速公路上林段路面基本完成,年底建成通車;來賓遷江至馬山古零二級公路上林段全面開工建設;柳州至南寧高速路上林段爭取今年動工建設,同時爭取將上林互通建設選址更加靠近縣城。按照「綠道」建設標準,上林縣加快主干道到各旅游景區景點以及景區之間旅游公路的規劃建設,構建縣內半小時旅游圈。澄江河畔,千帆競發,大明山下,春潮涌動!作為聯合國人居獎獲得城市和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南寧市已成為東盟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泛北部灣經濟圈的交匯疊加之地。依託南寧激發經濟活力、踐行國家戰略、深化區域合作的開放發展態勢,上林縣,正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開放、創新精神乘風破浪、砥礪奮進,走出廣西,走向全國!

  自然風光神奇秀美

  養生資源得天獨厚

  北回歸線橫貫上林縣境,造就了上林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地形地貌,被譽為「水上桂林」「中國下龍灣」的大龍湖碧水連天,奇峰簇簇;金蓮湖猶如一朵巨大的金蓮寶座,超凡神秘,將建成東南亞最大佛教聖地的蓮音寺規模宏大、氣勢磅礡;享有「小桂林」美稱的三里-洋渡景區,山清水秀,奇峰競姿,一河如帶,穿珠系斕,形成一派秀美濃郁的田園風光;被譽為「南國廬山」、「綠色明珠」的大明山,是國家森林公園,雲海蒸騰山巔、溪流縱橫幽谷,飛瀑破壁直瀉,蔚為壯觀。上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含有負氧離子20000個以上,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清新空氣」標準的20倍,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上林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適宜農林牧業發展,盛產優質米、甘蔗、八角、桑蠶、茶葉、黑山羊、清水河魚等。其中,優質米、八角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享譽國內外。目前,上林已開發有機米、長壽水、養生茶、八角等一批獨具上林特色的綠色旅游產品。壯家石鍋魚、大龍湖小銀魚、三里馬肉、西燕扣肉、上林白切鸡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愛,成為上林縣特色養生名菜。萬壽龍母千秋地,十里常逢百歲人。獨特的生態環境、豐富的養生產品、和諧的人文環境,使得上林成為長壽福地,壽星輩出。截至2015年3月,全縣100歲以上的老人有63人,年齡最大為114歲,90歲以上1100人,百歲的長壽率為12.5/10萬人,遠超7人/10萬人的國際標準。

  上林全力冲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

  【香港商報訊】記者闕琳晶報道: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2013年7月,上林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20個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單位。據《上林縣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工作實施方案》,從2013年至2015年,用3年時間,完成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工作。今年是上林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的關鍵一年,目前時間已過半,距離廣西檢查驗收的時間已不遠,上林正在全力冲刺。

  上林縣是廣西首府南寧的「后花園」、「中國長壽之鄉」和中國國家生態示範區,還被譽為「徐霞客最眷戀的地方」。今年8月18日,在由新華網主辦的第三屆旅游業融合與創新論壇及最美中國榜發布儀式上,上林縣與成都、長春、南寧等六十個市、縣一起入圍2015旅游業最美中國榜,并榮膺「最美中國綠色生態、休镕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稱號。據統計,2015年1至6月份,全縣接待游客16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億多元,同比分別增長24.6%和25.3%。自開展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工作以來,該縣加大創建投入,全縣累計投入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3.7多億元。今年6月,為確保順利通過檢查驗收,實現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目標,上林縣動員全縣干部群眾掀起新一輪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冲刺新高潮,通過多方籌措財政資金,繼續投入1.1億元資金加快推進創建工作。所投入的1.1億元建設資金主要用於實施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特色旅游打造,景區創A、酒店創星及旅游項目投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旅游宣傳推介等五大項目。與此同時,上林縣建設被廣西區、南寧市財政局納入南寧市旅游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範圍。今年以來,廣西區、南寧市財政下達補助資金30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專項用於扶持上林縣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重點扶持「三湖一寨」等重大旅游項目的建設。此外,上林縣還通過積極指導各牽頭單位按照《廣西特色旅游名縣評定標準與評分細則》紮實開展特色旅游挖掘、特色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宣傳推廣、旅游人才培訓等各項工作,與廣西西大旅游科學研究院簽訂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技術服務項目合同,舉辦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推進研討會,召開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攻堅大會等活動來助推廣西旅游名縣的創建。「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對一個地區跨越發展具有很強的驅動力。旅游業是最符合上林縣情、最富有上林特色、最能充分利用上林資源、最能吸引人氣財氣的產業,這一判斷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也得到實踐的檢驗。把上林建設成為獨樹一幟的廣西特色旅游名縣,是加快上林經濟跨越發展至為關鍵之舉。」上林縣委書記韋志鵬如是說。

[责任编辑:董慧林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