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安徽 > 本地新聞

農民歌手胡吉英 把巢湖民歌唱進中南海

2017-02-21
來源:香港商報網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皖中腹地的巢湖市,歷史悠久,湖光山色旖旎。

  巢湖民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塗山女偃攸所歌“候人兮猗”,雖僅四字,但它卻可稱得上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首情歌,也正是巢湖民歌的源頭初音。

  巢湖民歌體裁上品種齊全,主要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別。音樂格調上千姿百態,有的高亢激越、雄渾遒勁,有的委婉溫約、清新秀麗,大都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因時因地、即景吟唱。題材上豐富多樣,涉及到勞動生產、社會生活、鄉風習俗、歷史傳說、人生哲理和男女戀情等各個方面。

  《姑嫂對花》唱進中南海

  2017年2月15日上午,我們采訪了當年把巢湖民歌唱進中南海的農民歌手胡吉英。胡吉英今年85 歲,家住安徽省巢湖市蘇灣鎮司集社區小衖村22號,前後兩進,6間磚瓦平房,四世同堂,房前屋後,山清水秀。當胡老和我們談起把巢湖民歌唱進中南海的事時,老人家激動不已,滿臉幸福。1955年3月的一個夜晚,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里。從巢湖岸邊的秧田里走出去的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登上了國家頂級演藝大舞台,代表翻身解放的巢湖人民,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演唱了巢湖鄉音《姑嫂對花》。裹挾着泥土般芳香和質朴的演唱受到領袖們的高度贊揚,農家女幸福地被安排與領袖們合影留念。“當時我和劉宏英倆在北京住了半個月,演了七八場。從北京回來後,省里面把我和劉宏英安排在安徽省文工團工作,我說我不識字,干不了,不給公家添麻煩。就這樣我又到農村種地,劉宏英在安徽省文工團工作到退休。在演唱巢湖民歌《姑嫂對花》中我是扮演嫂子,劉宏英扮演的是小姑子”。說到這里,胡吉英老人仿佛還沉浸在62年前的那個幸福時刻里,親不自禁和她的學生——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安徽巢湖學院的李家蓮老师,再一次為我們演唱了巢湖民歌《姑嫂對花》。她那純正自然、悅耳動聽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久久回蕩在這早春二月的田野里。

  巢湖民歌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尤其是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的提出,喚起巢湖大地民歌創作和吟唱的熱潮。

  1958年9月,中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司集共同主持召開了“全國社會主義歌詠運動現場會”。國際上共有十三個國家元首、27個藝術團體多次到安徽省巢湖市司集觀摩造訪。同年該地被國務院評為“社會主義勞動先進單位”,譽為全國文化之鄉。1958年,歌唱家王昆還專門來巢湖向胡吉英學唱《數板山歌》。1964年初,著名音樂家李煥之根據巢湖市烔煬秧歌等民歌素材創作一曲《巢湖好》(陸進詞),成為巢湖新民歌的代表作之一。1975年,民歌手魯昌光、崔道英,將男女聲二重唱《綠浪滾滾迎面來》唱到北京,在“全國民族民間獨唱、重唱、獨奏、重奏音樂會”上博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巢湖民歌的魅力還吸引着外國友人的關注。韓國一些民歌研究專家對巢湖民歌情有獨鐘,曾于1995年7月和9月兩度組團來巢湖考察民歌。2002年8月,韓國民俗學會會長、江陵大學教授姜騰鶴又率田歌考察團慕名來巢湖考察采風,他們聽了司集鎮的老、中、青、少四代民歌手演唱後,贊不絕口。

  隨着巢湖民歌唱遍巢湖大地,唱響省內外,唱到首都北京,其影響日益擴大,受到專家們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5月,巢湖民歌終于登上了最高榮譽殿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港商報通訊員 徐小中 黃大鵬 記者 龔舒斌

[責任編輯:許淼祥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