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通讯员张天天、记者吴敏:初秋的一天,黄山立雪台,一位古稀老人就山势而坐,支起画板、带上草帽、展开笔墨,环顾四周松、石、云,略作思索,开始作画。此时云雾上涌,云随风动,雄伟的莲花峰时隐时现,更添几分意境,此景仿佛是因他而生、由他而有。
1978年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这位老人,就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山书画院院长李小可,30余次来黄山写生的经历使他的足迹遍布黄山的各个角落,对于这片土地,他非常了解、感情深厚。
四十年前跟随父亲结缘黄山
李小可出生于重庆,两岁时跟随父母迁居北京,16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基础美术,18岁应征入伍,后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打铁近十年,1978年他协助父亲李可染来黄山写生,开始系统研习山水画,也是从那时起,李小可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小可向记者介绍画作
黄山是李可染大师在文革之后外出采风的第一站,之所以选择黄山,是因为在1954年李可染第一次来黄山时就被它神奇的魅力所折服,所以在24年之后,他以71岁高龄带着妻子邹佩珠和儿子李小可,再次来到黄山,看一看这位时常想念的挚友。
70年代的黄山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但已经受到一些艺术家的青睐。“当时在黄山遇到了很多摄影师,比如袁廉民、董青、汪芜生等,我们还在排云亭认识了日本画家东山魁夷,黄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跟仙境一样,我非常享受这里的安静和深邃。”李小可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虽然是5月份,但是山上很冷,大家都穿着大衣,父亲没有戴帽子,母亲就拿手绢给父亲系上,期间还遇到了暴风雨,雨伞都吹翻了。”因为当时黄山还没有索道,一行人步行走遍了天都峰、始信峰、平天矼、排云亭、人字瀑、百丈泉等著名景点,整整待了一个半月,以这次采风为基础,李可染创作了《黄山烟云》《黄山烟霞》《黄山云海》《黄山松云图》等诸多大作。
对于李小可来说,虽然只是协助父亲写生,但是初识黄山为其系统研习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开始了从一名工人向一位画家的转变,可以说,1978年是李小可重回山水画的起点,家族血缘、家学渊源和文化之源使他回到了专业的书画创作中来,而这个转折点就在黄山。“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由父亲引导我来到黄山、感受黄山,这就是缘分。”李小可说。
与历代山水画大师隔空相遇
黄山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山画派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梅清、石涛、渐江,以及近代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等名家都以黄山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李小可也不例外。
1978年以后,李小可到黄山写生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天晴时、云起时,还是雨雾时、飘雪时,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来一次,李小可对黄山就更钟爱一分。
对于黄山,李小可喜欢的是自然——生态宁静,植物生长,生命旺盛,每天的感觉都不一样;李小可喜欢的是风光——雄浑天成,千山叠翠,层次丰富,漫变无穷,但除了自然和风光,李小可更喜欢黄山文化,是能让古今中外的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感动,能引发画家、摄影家、文学家们创作灵感的特殊文化。“这种感动不仅仅是风光景色带来的,而是一种精神上感动,比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安静的夜晚,深邃的星空,让人心境平和。”
于是,受这种感动的驱使,李小可匠心创作,“山水黄山”成为继北京“水墨家园”和西藏“雪域藏迹”系列后的第三个艺术创作主题,其作品受到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
有人曾评价,李小可的黄山系列作品呈现出一派山势雄浑、层层叠叠之景,少了云雾的缥缈,去了奇峰的妖娆,饱含传统的逸趣,令观者领略到极具创新的黄山境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并感受到用笔墨语言巧妙地处理了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抒其情感于智慧表现中,呈现一番“情中景,景中情”的高深境界。
李小可把黄山视为自己的老师,不仅能从黄山本身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对前辈作品的研读获得更多的领悟,他对黄山多了一份感恩,也多了一种敬畏。李小可表示:“画黄山,就像是上一堂对自然感知的领悟课,也是面对前人所创精华的传统课。”在这个意义上,李小可在黄山实现了“与历代山水画大师隔空相遇”的愿望。
肩负责任让爱继续传承
2007年,黄山风景区成立黄山书画院,特邀李小可任书画院院长,李小可答应了,这让李小可的妻子刘莹颇为不解,因为李小可当时已是60多岁,北京“水墨家园”和西藏“雪域藏迹”系列已经非常成熟,再把黄山作为新的创作主题,难度很大,这相当于是一位声名在外的花样滑冰选手突然转为速度滑冰选手,不仅要建立新的审美,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最终,李小可凭借自己对黄山的爱说服了妻子,他说:“我想尽我之力为黄山做一点事情,延续父亲和我与黄山的情缘,由此寻求和建构自己对山水画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肩负起画好黄山、为黄山奉献的责任。”在后来的创作和生活中,刘莹都给予了李小可毫无保留的支持。
李小可在立雪台写生
担任黄山书画院院长的十年里,李小可基本每年都会来黄山写生,每次都会待上一个月左右,《山静瀑声喧》《黄山天下无》《黄山归来不看岳》《水墨造化》等均出自这段时期,画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他对黄山的深情。在黄山书画院旁有一处李小可的工作室,在爬山之余,李小可就在这里进行构思、创作。2017年芭莎明星慈善夜上,以50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功的李小可新作《山魂》就是不久前从这个工作室诞生的。
黄山书画院秘书长关德军用“执着、致精微、坚持”来描述李小可的艺术精神,他回忆起有一次陪李小可在石门水利风景区写生时的情景,“当时特别冷,小可老师只穿了一件单褂子,先是说画个初稿就走,但是他坚持要画完,一直用了三个多小时,我们实在是受不了,就找来一个褂子帮小可老师盖起来,以免感冒。”同在黄山书画院工作的梅爱花对李小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小可老师差不多五点左右就起床工作,几乎天天如此,三个小时之后等我们上班了,他就拿着画或者书法给我们展示,他的那种坚持、脚踏实地的精神给我很大的感动。”
在采访中我们先后来到了观瀑楼、立雪台、玉屏楼等地,路程不算长,但对于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说也并非易事,然而黄山的吸引力给予了李小可力量。他坦言,“平时在家走个平路散个步都有些吃不消,可是一到黄山,就有一种想爬山欲望,无限风光在险峰,感觉就算爬很高的莲花峰、天都峰都不觉得累了。”在中午用餐时,餐厅位置正好可以欣赏到天都峰,李小可连忙让我们拉开窗帘,尽管天都峰已经看过很多遍,但对黄山,李小可百看不厌,他对黄山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身体、扎进了他的内心。
作为黄山书画院院长,李小可心中还有一份责任——扩大黄山人文的宣传和海内外山水文化的交流。为此,李小可曾数次带着学生来黄山写生,把黄山作为创作基地,持续地深入了解黄山,通过表现黄山来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不是说来过三次五次、十次甚至二十次就对黄山很了解,实际上黄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想秉着这种敬畏之心,肩负起这种责任使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直做下去,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李小可的话从容而坚定。
(配图:张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