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贛江新區党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建洋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郭美勤、林穎萍報道:作為江西“自貿區”,贛江新區對于促進江西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特別是新區獲批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全國人大代表、贛江新區党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建洋在江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發言表示,“贛江新區將牢牢抓住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重要論述,把新區打造成為江西全省的創新引領區。”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贛江模式”
“打造全省創新的引領區、開放的先行區、改革的試驗區、合作的示范區”是贛江新區掛牌成立以來就被賦予的“名片”。
贛江新區是“一带一路”和長江經濟带戰略的重要結合點,位于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長江橫軸和長江中游城市群與京九發展軸的交匯處,區域優勢使贛江新區成為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
劉建洋表示,按照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的重要要求,贛江新區在創新體制機制、營造創新生態、搭建創新平台、集聚創新要素上整合資源,形成現代產業發展合力,初步走出了“贛江模式”。
作為政府引導,新區專門成立科技創新基金、科技投資公司,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1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基金(本年度300萬元)等,在新區形成了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去年一年,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成立之初的52家猛增到96家;新申請專利3807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3件,居全省之首;新增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各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目前正依托江西北大科技園和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進一步整合國家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品牌資源,統一規划、一體布局、分步建設贛江新區綠色創新發展綜合體。
塑造綠色生態新區“贛江品牌”
綠色是江西的底色,2017年江西全境被納入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范疇。贛江新區發展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並瞄准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先行區目標奮力前行,擦亮綠色生態新區“贛江品牌”。
贛江新區繪制“多規合一”的綠色新區圖,率先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划、城市總體規划、土地利用規划、生態保護規划、產業規划等“多規合一”試點,新區“1+N”規划體系初步建立。科學划定“三區三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在全國首創、目前唯一建立規划設計諮詢監理制度,實現規划與建設同步管控。同時秉持“空間形態有特色、功能內涵有內容”的規划建設理念,因地制宜規划形成組團式、園林式、嵌入式的空間布局,實現現代服務業聚集區(CBD)集中高效,生活區“小街區、窄馬路、密路網、宜尺度”的規划理念,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彰顯開放型經濟“贛江作為”
該區以全方位創新為引領,在提升開放型經濟上彰顯了“贛江作為”。其充分利用國家級新區平台和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園等“國字號”名片,借贛京會、中博會、贛港會、央企入贛會、500強企業高峰論壇會等推介平台,以資源招商、資本招商、技術招商、以商招商、集成招商“五位一體”招商模式,2017年共簽約項目308個,合同資金1970億元。目前按照“投產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謀划一批”要求,90個項目已建設竣工陸續投產,意大利裸眼3D顯示、中信特種機器人、洛可可工業設計等140個簽約項目開工建設。
目前,該區繼續加快“三房”建設,快速導入產業、研發、總部經濟,另一方面實施招商引資“提檔升級”工程,即在積極引入先進制造企業的同時,統籌謀划高水平研發和品牌的導入,通過市場化手段組建國有參股、民營控股市場化的投資基金和投資公司,通過專業化運作,助推新區優秀企業直接融資(IPO),也可同步引入外來科技型、成長型企業落戶贛江新區,提升新區自我造血、自我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