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聚焦省厅

全國政協常委潘碧靈:洞庭湖湖體總磷超標問題亟待破解

2020-05-2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李銀明 報導: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各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洞庭湖湖體水質持續好轉,除總磷外,其它監測評價指標均已達到III類,同時,總磷濃度也持續下降,由2015年的0.112毫克/升下降到2018年的0.069毫克/升、2019年的0.066毫克/升,下降幅度超過41%,但下降幅度明顯趨緩,要達到湖庫III類水質標準(總磷<0.05毫克/升)難度很大,總磷超標問題已成為影響洞庭湖水環境質量的突出短板。因此,洞庭湖總磷超標問題亟待破解。
 
  潘碧靈說,洞庭湖跨湖南、湖北兩省,湖泊面積2625平方公里,湖泊容積167億立方米,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調蓄湖泊和國際重要濕地,在維繫長江中下游流域江湖關係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通過調查與分析,目前洞庭湖總磷削減還存在如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上游來水總磷貢獻量巨大。洞庭湖湖水來自長江三口佔31%,來自湘資沅澧四水佔58.7%,四水三口來水是影響湖體水質的重要方面。由於四水入湖口的總磷採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河流標準(Ⅲ類標準限值為0.2毫克/升),湖體和洞庭湖出口區域的總磷採用湖庫標準(Ⅲ類標準限值為0.05毫克/升),目前上游主要來水總磷在0.08毫克/升左右,尤其是長江三口來水基本在0.09毫克/升左右,而湖體總磷濃度在0.07毫克/升左右,按照現行評價標準,四水三口入湖口的總磷未超標,而湖體的總磷均超標。
 
  二是農業生產排放的總磷不可忽視。湖區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農業種植面積大,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高,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和1.3倍。同時,湖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生豬、水產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2000多萬頭,污染整治相對滯後。根據核算,湖區畜禽養殖、種植業、水產養殖總磷排放量分別佔總排放量的48.5%、28.2%和8.8%。
 
  三是科技支撐能力還不強。磷元素在生態環境中的形態及遷移轉化機制、富營養化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及相關機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方法等領域還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特別是洞庭湖作為全國四大產蘆葦產區之一,因產業結構調整,湖區造紙產能全面退出後,短期內蘆葦資源消納未能有效解決,蘆葦腐解釋放的氮、磷等元素極易影響水生態環境,蘆葦資源化利用技術亟待破解。
 
  四是共抓大保護格局還有待逐步形成。洞庭湖作為典型過水性湖泊,輸入性磷來源廣泛,除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外,還涉及長江上游各省市和湖北省部分縣市。而目前,區域統籌經濟發展、生態環保的宏觀決策與監管、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部門間協調聯動、長江流域上下游同治的力度還有待加強,整治標準、工作力度、時限要求也有待統一。
 
  潘碧靈建議,紮實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準確掌握洞庭湖區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等的總磷排放情況,紮實做好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工作,釐清污染物排放與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直接關係,為下一步洞庭湖區總磷污染控制精準施策提供依據。同時,在洞庭湖流域全面推進總磷減排政策,明確減排目標、總量控制範圍、考核方式以及配套保障措施。提升總磷監測治理能力。結合「十四五」國控斷面設置,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協調優勢科研力量加強對磷元素在生態環境中的遷移轉化機制方面深入溯源,進一步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養殖尾水治理、水體總磷控制、湖濱(入湖口)生態濕地修復、蘆葦綜合利用等相關重點領域先進治理技術研發與示範推廣力度。適時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修訂,按照「一湖一標」的要求,科學評價洞庭湖等過水性、河道型湖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推動洞庭湖周邊省份出台排放標準和管控規範,強化畜禽糞污、水產養殖尾水污染治理;擴大生態農業覆蓋面積,推行「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水肥耦合」高效生態肥水運籌模式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體系。對有機肥生產、收儲和使用給予適度的財政補貼,推進有機肥生產、使用。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在科學調整保護地邊界範圍和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國家層面儘快批覆設立洞庭湖國家公園,在洞庭湖區率先建立濕地補償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紅線制度,擴大湖區生態用地比例,加強湖濱、主要入湖(河)口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支持湖南省對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華容河四口水系採取疏河建閘、建庫配水等措施進行綜合整治,並因地制宜實施一批退田(垸)還湖、退耕還濕工程,增強河湖調蓄功能,緩解枯水期缺水壓力。強化周邊省份治理合力。協調組織長江流域上下游各省市,共同採取措施深入推進總磷削減攻堅戰,加大「三磷」整治和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含磷洗滌用品。建立定期省際調度機制,量化各省工作目標任務,及時掌握進展情況;指導各省從政策、技術等方面開展交流對接,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對於各省專項行動安排、重點工作部署、重大項目實施等情況加強交流和信息通報,形成上下游聯動,共抓大保護的良性格局。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