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特别报道

黑龍江綏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奮力走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路子

2021-07-08
来源:香港商报网
    7月8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黑龍江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的第11場——綏化市專場在哈舉辦。中共綏化市委書記孫恆義,中共綏化市委常委、綏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江錫如,綏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來永見出席。
 
 
    發佈會上,孫恆義圍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開啟綏化奮進新征程」主題介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綏化市這片紅色沃土鐫刻的奮鬥足跡和偉大變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綏化城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孫恆義介紹,綏化地處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腹地的呼蘭河流域。五城環圍、八方通衢,是距省會哈爾濱最近的地級城市,是哈長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哈北交通樞紐城市、龍江中部區域中心城市。綏化處於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遼流域黑土帶的核心區,是世界公認的黃金玉米帶、奶牛帶、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帶。
 
    孫恆義稱,黨的十八大以來,綏化奮力走好綏化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路子,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50億元,穩居全省第四位。與「十二五」相比,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6%。全市5個國貧縣、1個省貧縣全部摘帽、4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6.7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農業經濟穩定發展
 
    聚焦爭當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糧食總產量達到221.6億斤,10個縣(市、區)全部進入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行列,綏化成為國家糧食高產創建整市整建制推進試點市、國家級糧食生產先進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規模連續3年全省領先,生豬飼養量和肉蛋奶總產量全省第一。綠色經濟總量佔全省1/4強,綠色食品綜合評價係數連續7年全省第一。寒地黑土品牌價值達602億元,列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112位。
 

    產業建設轉型升級
 
    綏化工業從農業產業化起步,以農區工業化蓄勢,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面破題。以食品工業為重點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60%,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6%。玉米年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產品層次和產業集群度全國領先。建成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9個省級開發區,入駐企業2096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100億元。綠色有機農產品、食品加工製造、醫藥化工、現代物流等傳統優勢產業基礎穩固,漢麻紡織、機械電子、新能源、環保再生、文化旅遊和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

    區域一體化加快推進
 
    搶抓「哈大綏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成為「哈大綏一體化」先行項目。啟動建設哈綏鐵伊客專、綏大高速、綏化機場等互聯互通重點工程,綏化將全面融入全省立體化交通網絡。聚焦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協同推進老城區更新和新城區建設。「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億元,是「十二五」的2.5倍。建城區面積達到43平方公里,中心城市框架逐步拉開。把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頭戲」,縣域經濟體量、財政貢獻和工業規模均佔全市80%以上。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黑土地保護、土地託管經營、農村宅基地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有序推進「放管服」改革,100多項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一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企業登記。創新科技服務體制機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8家。綏化市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綏化海關開關運營,外貿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十三五」時期,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6.7%,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持續改善城鄉居住條件,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整治,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9平方米,農村危房改造連續多年走在全省前列。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8.2%。統籌推進「五個革命」,分類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建設行動,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100%,鄉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

    民生福祉持續提升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用於民生保障的財政支出達到8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養老、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逐年提高。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原生態保衛戰,「十三五」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如期完成。以雷霆之勢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黑惡勢力被連根拔起、「保護傘」「關係網」被深挖徹查。
 
    孫恆義表示,奮進「十四五」、全力開新局,綏化將堅持工業化思維抓農業,全面提高農村經濟整體質量,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堅持一體化思維抓產業,用資源換產業,用產業換效益,實現「工業小市」向「工業大市」轉變;堅持人本化思維抓城市建設和管理,統籌考慮和全力做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治理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實事,推動以「農業經濟」為主向「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城市經濟」齊頭並進轉變,努力建設農業強市、工業立市、三產興市,業城融合、清新宜居的新綏化,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綏化力量。(記者 王琳 圖 安澤/攝)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