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中华大地

韶關「綠游稅月」春風站| 「春風」送暖優服務 便民惠企「出實招」

2023-04-12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第32個全國稅收宣傳月期間,廣東韶關稅務部門緊扣「稅惠千萬家 共建現代化」主題,以「春天的列車」為主線,開展「綠游稅月」系列稅收文化活動。在韶關武江,該列車駛入了第一站——春風站,當地稅務部門聚焦便利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勁吹便民「春風」,讓納稅人繳費人感受到春風化雨煥生機的溫暖。

    「家門口」辦稅圈,數據園區跑出便民「加速度」

    「近年來,稅務部門常吹便民『新風』,『稅e站』作為涵蓋納稅申報、發票業務等57項日常業務為主的線下體驗區,讓辦稅繳費隨處可及、隨時可辦,現在園區企業足不出園即能高效暢享便捷辦稅圈,體驗感越來越好了!」韶關市納稅服務體驗師、廣東華韶數智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邵玉榮說道。

    4月7日,韶關市武江區稅務局在華韶數據谷舉行第32個全國稅收宣傳月活動暨「稅e站」駐點揭牌儀式,邀請園區企業、納稅服務體驗師等零距離「智享」便捷辦稅繳費體驗。據了解,今年是稅務部門連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的第十年,為了讓便民「春風」吹暖營商沃土,韶關稅務部門在稅收宣傳月「春天的列車」設置了10個特色站點,將稅費優惠政策、便民辦稅舉措送達市場主體。此次「稅e站」的駐點揭牌,便是該「列車」的第一站——春風站。在該站點,韶關市武江區稅務局聚焦納稅人繳費人所思所想,不斷加快智慧稅務建設步伐,鞏固「非接觸式」稅費服務成效,讓便民辦稅「春風」常吹常新。

    「我們通過『前端+後台』『線上+線下』共同發力,進一步延伸『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觸角,以『辦稅廳+智能機+便民點+線上端』的方式構建多層級服務網絡,讓納稅人繳費人暢享便捷、高效、智能的納稅服務新體驗。」韶關市武江區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位於韶關的華韶數據谷產業園,旨在打造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數據中心。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規劃建設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華韶數據谷將站立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國提供超大規模的計算、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分析挖掘等能力。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一大批大數據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在韶關發展壯大。此次「稅e站」入駐園區,將有效賦能數據產業「加速跑」,實現涉稅事項「園區事、園區辦」,讓園區企業享受一站式、智能化、遠程辦的創新服務。

    截至目前,韶關稅務部門已在全市鋪設1800個「稅e站」便民辦稅服務點,覆蓋房地產企業、專業市場、金融網點、車管所、村(居)委會等地,形成了「家門口」的便利辦稅圈。

    「惠風」送暖,賦能數據集群融入大灣區產業格局

    韶關是一座老工業城市,韶關數據中心集群作為全國規劃建設的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而且是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唯一數據中心集群,將有效為這座老工業城市注入新興、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方案》顯示,到2025 年,韶關將建設50 萬架標準機架、承載500 萬台伺服器的數據中心集群規模,投資超500 億元。

    「數據產業項目投資大,隨之產生的資金周轉壓力也大。幸好有稅務部門及時送來的利好政策,2022年我們光是留抵退稅就收到了2767萬元的資金『活水』,為我們項目順利推進了提供堅實保障。」廣東華韶數智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經理勞玉婷說。

    為響應國家「東數西算」工程,韶關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務職能,持續完善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機制,建立重點項目服務台賬,派出「稅務管家」「青年助企團」點對點主動對接、全程跟進。在第32個全國稅收宣傳月期間,韶關市武江區稅務局還以「綠游稅月」稅收文化活動為契機,聚焦綠色發展,把服務「直通車」開進華韶數據谷,帶着精準服務方案到企業上門宣講輔導,讓稅惠「春風」吹進企業的心坎里,助力大數據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賦能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融入大灣區產業格局。

    「一縷縷優化營商環境的春風,為我們數據產業集群吹來了源源不斷的和煦暖意。目前,公司一期項目建設已成功投產2736架高功率機櫃,5000多個標準機櫃正日夜不停運轉,我們與運營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二期項目也正在加緊推進。」勞玉婷介紹道。當前,韶關迎來了國家和省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等重大戰略發展期,給企業招商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優勢,在稅務部門各項優惠政策的疊加支持下,企業也更有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邁出堅定的發展步伐。

    接下來,韶關稅務部門也將持續開展好「春天的列車」活動,多措並舉創新稅收宣傳月活動,持續送政策、優服務、解難題、助發展,吹拂好便民辦稅「春風」,全力營造高效便捷的稅收營商環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李芳 通訊員 陳敏琳)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