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綿陽遊仙:不斷探索創新 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國糧倉

2023-09-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為四川省綿陽市中心城區組成部分之一的遊仙區,近年來,在多種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其農業農村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據了解,遊仙境內農村地域佔到三分之二,農村人口超過三分之一,耕地面積達50.015萬畝,一直以來都是川西北地區的重要糧倉。在新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遊仙正依託區位優勢和科技支撐,不斷探索創新,利用好土地種好糧食,奪取更大的豐收,為建設更高水平和質量的中國糧倉貢獻遊仙力量。

    探索開展「土地大託管」 收穫滿滿

    遊仙區通過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開展「土地大託管」試點。將過去各村各戶單打獨鬥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跨區域、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和非糧化問題。

    「江華瓊,分紅 544.50元!」8月22日,遊仙區忠興鎮興合村大託管2023年小春託管經費發放會正在舉行。73歲的江華瓊兒子媳婦都出去打工了,家裏4畝多地靠她一個人種,託管後,日常還可以到託管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掙點務工費,每年土地託管費和大小春務工費,可以增收3000多元。

    「土地大託管」試點,但農民利益必須保障,必須以村集體為主體。遊仙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吳先強介紹,通過健全利益分配、村集體穩定增收、託管土地退出保障三項機制,讓農戶放心託管,集體積極參與託管,實現了土地集中規模經營。而且幾經探索,遊仙「大託管」做法經驗先後入選2020年全國第二批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2021年四川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典型案例。

mmexport1693995675758.jpg

    農機大服務 科學種田深入人心

    魏城鎮繡山村1200畝高標準農田田埂上,無人機手羅彩軍和三名同事,通過北斗衛星對水稻行間距進行定位、調校大疆T30無人機飛行高度和路線,給已經吐穗的雜交稻噴施壯籽葉肥。羅彩軍介紹,他們來自遊仙區農事一體化服務中心,這是一支從育種、栽插、管理到收割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化隊伍,也是新時代遊仙區新型職業化農民。

    魏城鎮鐵爐村楊虎返鄉承包土地,農家農事的活路早忘得一乾二淨,怎麼辦?服務中心成了無所不能的「管家婆」,靠服務中心,楊虎購置了農機,還通過中心及時貼息貸款,順帶參加拖拉機駕駛培訓服務,考取拖拉機駕駛執照。在服務中心幫助下,楊虎在鐵爐村承包了800多畝土地,辦起了自己夢想中的家庭農場。

    據了解,遊仙區農事一體化服務中心通過傳授科學種田、養殖技術,讓農民掌握農業新技術。截止目前,已經培養農機操作手2000餘人次,培訓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200餘人次,農業技術人員400餘人次。

    發展大願景 現代農業產業帶賞心悅目

    從遊仙區順綿梓路向梓潼方向走,左轉行至仙鶴鎮帽兒山山脊,一望無邊的玉米地上空,成群結隊的白鷺在即將成熟的玉米枝頭上翻飛徘徊。玉米地主人是在這裏種了一輩子糧食的71歲老人唐以全,他1992年開始承包這片地,辦起為民農場,讓這片曾是無人問津的荒山坡,建成為當地高標準種植的樣板田。2011年,唐以全的家庭農場糧食產量達到平均畝產800餘斤,糧食總產量80餘萬斤,他也作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受到國務院表彰。

    如今,唐以全的家庭農場在周邊承包土地面積達到2000多畝,還購買了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植保機等各類農機10餘台(架),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場年生產糧食量達1600噸,總收入達300餘萬元。依然是種糧大戶的他,在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還開辦了「農家課堂」,對村民進行專業種植養殖技術集中培訓,培育種植大戶16戶。據了解,像唐以全這樣的糧食種植大戶,遊仙目前有350餘戶。未來,遊仙還將重點打造一批帶動農戶300戶以上、經營服務規模2000畝左右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記者 張寶杉)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