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收獲4個新身份,顏寧在深圳這一年

收獲4個新身份,顏寧在深圳這一年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11-08 10:48:02 來源:讀特

 「去年此時,我作為一個初來者,帶着歸去來兮的感慨和無限的好奇來觀察深圳。現在我作為一個深圳人在這裏腳踏實地地築夢,逐夢。」

 11月8日,2023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在會展中心舉行,著名科學家顏寧以主持人的身份,再次登上論壇。一年前,她在該論壇上宣布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全職歸國,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該消息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5f8e3cd7035220a81f05b944911dc847.jpeg

 顏寧在2023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擔當主持。

 在宣布歸國的演講中,顏寧說:「我的下一個夢想,就是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深圳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過去這一年裏,顏寧一共收獲了4個新身份。從這4個新身份中可以看到,顏寧正在向她的夢想靠近,深圳的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格局亦雛形初現。

 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

 打造生物醫藥的「深圳」

 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是顏寧選擇回國加盟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的設想中,深圳醫學科學院將建成一所集科研、轉化、經費資助、學生培養等若干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我們要打造的不是深圳的生物醫藥,而是生物醫藥的『深圳』。」在光明科學城論壇上,顏寧曾這樣描繪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建設藍圖,在她看來,深圳本身就代表着創新、探索、勇往直前。

f322bb1bc75a3e9044c85a24b6d6698c.jpeg

 顏寧在光明科學城論壇發表演講。

 深圳醫學科學院具體怎麼建?從年初發布的幾道「招賢令」中可以看出端倪。今年2月,深圳醫學科學院發布了新春第一「招」,12個部門招聘41人。4月,深圳醫學科學院首次面向全球招聘PI,重點布局傳染病、神經免疫學、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罕見病和疑難雜症、生殖發育和老齡化、生物互作、藥理和藥學、系統醫學等領域。

 「未來10年,深圳醫學科學院要有200個相對穩定的課題團隊,覆蓋8個主要的健康研究方向。」在5月舉行的大灣區科學論壇上,顏寧進一步透露了發展「小目標」。

 從官網發布的信息來看,各課題組仍在「招兵買馬」,8月3日,其位於光明科學城的永久場地也正式動工。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深圳的未來是光明的」

 距離「官宣」歸國不到5個月,顏寧又再獲新職,兼任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深圳灣實驗室是省級重點實驗室,以腫瘤、代謝與心血管、神經退行性等重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為焦點,開展疾病機理、生命信息、創新藥物、醫學成像等領域研究,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戰略部署。

 在光明科學城論壇上,顏寧用「發展迅速,充滿活力」來形容深圳灣實驗室。據她介紹,2019年成立的深圳灣實驗室已建成科研團隊100餘支,人才規模1600人,其中30-40歲的全職青年PI佔比超過60%。

f326b122b1538e25e488e22082caba39.jpeg

 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院區永久場地效果圖。圖源:深圳醫學科學院微信公眾號

 「深圳醫學科學院在設立之初的定位便是與深圳灣實驗室進行互補,發揮各自學科優勢。這也是深圳醫學醫科院沒有布局癌症研究、代謝疾病研究的原因,因深圳灣實驗室已有布局。」

 除基礎研究外,深圳灣實驗室也注重轉化,目前已布局三個轉化中心,希望可以打通從基礎科研到應用轉化的全鏈條。

 「深圳灣實驗室和醫科院放到一起,可以看到光明科學城在生物醫藥的研究體量有多大,我相信深圳的未來是光明的。」顏寧說。

 光明致遠基金會理事長

 培養下一代醫學科學家

 顏寧獲得的第三個新身份,是光明致遠基金會理事長。

 「希望通過提供後顧無憂的科研環境,吸引和培養最優秀的人才,支持他們深耕細作,去做真正原創性的發現。」在基金會揭牌儀式上,顏寧說道。

 要產生出「0-1」的創新,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顏寧之問」引發深思。今年7月,顏寧微博發文分享了她在博士生推免面試時提出的一個問題:假設時間來到10年後,你已經成為一名PI,擁有所需要的所有資源,你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麼?

 結果20多個回答中沒有一個讓她眼前一亮。很多同學按照固定套路和模板作答,但顏寧期待的是腦洞大開、天馬行空的答案,而這背後需要的是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178048661c09672b7f0a702222c60715.jpeg

 11月1日,顏寧主持第九屆女科學家論壇。圖源:深圳醫學科學院微信公眾號

 在顏寧看來,科研最重要的是提出真正原創性的問題。深圳市醫學研究專項資金同樣為鼓勵源頭創新而設。據顏寧介紹,專項資金既面向在校醫學生,也面向已經工作的醫師,支持他們帶着科學和臨床問題到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

 「深圳醫學科學院的目標是培養下一代醫學科學家,使他們既懂臨床又懂科研,既上得了手術台,也做得了實驗。」顏寧表示,這是打通「醫」和「研」的重要一步。

 EMBO外籍成員

 此前僅十位中國科學家當選

 過去這一年裏,顏寧獲得的新身份大多與職務相關,而這第四個新身份則是對她在學術專業性上的進一步肯定。

 當地時間7月4日,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對外公布了新入選名單,顏寧當選其外籍成員。

 EMBO是國際生物醫學界著名的學術組織,每年推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學家成為其成員,該組織中91位成員曾獲得過諾貝爾獎。此前,僅十位中國科學家當選其外籍成員,包括施一公、楊煥明、曹雪濤等院士。

 在8月31日公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名單中,顏寧入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候選人。儘管沒有最終當選,但顏寧無疑已是科學界「明星」般的存在。從她不滿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受聘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再到回國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

 顏寧將自己的光鮮履歷歸結為幸運,幸運地處在最適合的科研環境裏,幸運地吸引了大批聰明能幹的人才,幸運地獲得了以人為本的經費支持。如今,她正身體力行地將這份幸運在深圳複製延伸,我們也期待顏寧和她的團隊在夢想之都創造更多奇蹟。(讀特融媒體記者 嚴偲偲/文 胡鑫/設計)

255d8a4fda46e606f6b576f001e1db3d.png

責任編輯:趙桐曲 收獲4個新身份,顏寧在深圳這一年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