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粗口迎客從來不是香港文化

【來論】粗口迎客從來不是香港文化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3-12-28 17:26:3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 龍子明

近日,有香港媒體推出「和氣生財」系列報道,直擊本地餐飲業服務態度差劣、不時罵人,「黑的」肆無忌憚劏客等亂象,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一眾議員倡議發起全港「禮貌運動」,呼籲提升香港待客之道。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高興見到有關報道以多媒體形式深入製作,協力推動香港的經濟和競爭力。李家超指出,香港一向以優質的服務引以為傲,海外和周邊城市正努力求進,消費者會到服務好、新穎、有趣、多元等的地方消費和旅遊。香港不妄自菲薄,但亦必須不斷進步。政府會推動發展,搭建平台,推廣各類大小國際和本地活動;行業經營者和從業員要讓消費者和旅客有良好的經歷和體驗,包括好的服務態度、有特色和質量的產品或食物、物有所值的價格、有吸引力的環境、有創意的設計及新穎設施等服務,多方面讓消費者或旅客感到受歡迎和開心的體驗。這是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包括政府部門、業界營運者和從業員應探討和共同努力的目標。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香港服務態度不足有多方面原因,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大中小學在學生品德方面關注不足,現在很多小孩子有些不當的行為、亂說話,成年人都覺得無所謂,這就是香港的問題。此外,劉智鵬認為,從香港回歸前社會就掀起一種風氣,從電台、報紙、區議會和立法會都「把罵人當做一種文化」,這也是導致品德教育不足的原因之一。

髒話,又稱為詈語、粗話、污言穢語;粵語稱為粗口(亦用於普通話);湘語稱為痞話;台語稱為垃圾話、粗喙。所有的人類語言都有做為話的單詞和其他的禁語,話普遍存在於所有的語言當中。

「罵人,一種高深的學問,」作家梁實秋曾在《罵人的藝術》一文中如此說道。 每個人都比較喜歡罵人,不喜歡被罵。除了慚愧、憤怒、心有不甘,挨罵當下如何面對、事後如何消化,更是一門有層次的藝術。

香港把罵人當做一種文化陋習必須擯棄。近年來不時有遊客表示香港一些店家的服務有待改善,動輒罵人、光速收碟、不禮貌等情況屢見不鮮。時事評論員楊立門表示,常到外地旅遊的香港人都覺得,香港的服務態度大有改善的必要。他以自己的體驗表示,港人一向都很吝嗇講多謝兩字,一般的商店和餐廳服務員及計程車司機,只有少數會在你付款時對你說多謝。特區立法會議員梁熙同樣對餐飲業待客態度不佳深有同感。有關報道援引梁熙的話稱,有很多內地和外國友人曾向他反映稱,不少餐廳店員為客人點餐時,如客人點得稍慢或略有遲疑,會扭頭走開,黑口黑臉,令人感覺非常無禮。

業界均呼籲,禮貌待客應該是全社會的共識,各方應全力推廣「微笑文化」「多謝文化」等措施。旅遊業是香港主要收入來源,要令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繼續發光發亮,保持國際大都會的魅力以吸引遊客,不單是政府的責任,所有市民也要出一分力。那麼,如何強化香港旅遊業的競爭力呢?當遊客一入香港,見到的司機、酒樓餐廳侍應、商舖售貨員,以至大街小巷中每一位香港人,如果個個都親切友善,以禮相待,整個城市瀰漫着溫馨和諧的氣氛,那不是讓遊客有賓至如歸、樂而忘返的感覺嗎? 

廣府話的罵人詞句刁鑽古怪,可說冠絕整個華語社會。廣東話博大精深、變化多端,而且潮語百出,罵人的說話更加五花八門。由於廣東話的粗口變化甚多,既有直接使用,又有諧音和歇後語形式,加上世界各地部分粗口都會在香港見到。同世界大多數地方一樣,粗口有時會令聽者難受,視講粗口者無家教、無教養。亂用粗口者稱之為爛口,粗口爛舌。在香港,講粗口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犯法,但有的地方禁止講粗口,例如在港鐵處所講粗口會罰錢,在醫院講嚴重更會犯官非。除了在港鐵內,其實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如電車、山頂纜車、渡輪、香港油麻地小輪及天星小輪使用粗言穢語或出言咒駡,亦可能會觸犯相關的附屬法例。

平心而論,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會接觸到粗口。粗口雖為「口語」,但廣為散落在書籍、漫畫、舞台劇、棟篤笑、網絡、歌曲,以及電影等不同文本中。在看港產片時,就不難聽到各式各樣的「粗俗對白」,即使對電影掌分級大權的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以至淫褻物品審裁處,對粗口的定義也相當「流動」,一直沒有清晰的界定。

青少年處於自我建立的階段,同輩對他們的影響尤其大,他們希望融入同輩的圈子,跟他們分享相同的文化及語言。而粗口乃其中一種青年人共用的語言,特別是現時網絡資訊發達,粗口於青年網絡世界裏會再加入很多潮語,進一步成為青年獨有的文化。當青年人說出他們特有的粗口時,他們容易產生共鳴和聯繫,建立自我形象。青年人有時不太懂得以不同詞彙及語言表達自己,而透過粗口,他們認為能更突出他們當下的感受,有加強情感、語氣的作用。不少家長對粗口很反感,或對某句粗口特別反感,我們可與子女分享自己的看法,表示理解他們的溝通模式,但亦請他們尊重我們,與其要求他們不說粗口,我們可請他們與我們對話時不要說粗口,以讓他們學習控制自己。

錢穆一向提倡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禮樂人生」,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假如一個人不學禮,胡亂非為,又如何立足於社會。錢穆的贈言是:「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不要一筆抹殺、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從歷史裏探求本源,要在時代的變遷中肩負起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唐君毅在《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到:「人有禮,能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所以能尊敬父母,尊敬師長,尊敬聖賢豪傑,尊敬一切對人類文化有貢獻的人;以至尊敬一切我以外之人,我以前之古人,我以後之後生、來者。」

有人說,粗口是香港文化的精髓,捍衛廣東話必先捍衛粗口,此種說法大謬不然。不論時代如何轉變,君子的可為及不可為標準也應如一,粗口便是粗口,不論是諧音粗口、中文的、英文的,也應當作「細菌」論,任何人也不應衝口而出,讓粗口輕易噴播。有道是:「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到底,說粗言穢語或講粗口,易令聽者不悅!故此,宜可免則免,以免令人誤會。

頂圖:圖為廟街全新夜市人流旺。中通社資料圖

責任編輯:林鏗泓 【來論】粗口迎客從來不是香港文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