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丨古粵清音——祠堂重光之禮

港深地名故事丨古粵清音——祠堂重光之禮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2-26 17:57:1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1708820992965982.jpg

   胡笑蘭/文

 廣東,珠江流域腹地,自古以來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村落文明,多種文化現象匯聚,令人嘆為觀止,而宗祠文化也由此孕育而生。深圳,上石家村悅田吳公祠極具代表性,當是光明區唯一的吳姓聚住的村落。吳姓先祖,自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廣州增城遷移至此。有族譜墓園為證。明弘治年間(公元1487——1505年)曾修有吳氏九世祖墓碑「大明處士仰松吳公之墓」,系家族為吳公登仔樹立,現存於鷹山墓園。松白路,根玉路繞村而過,傳統廣府民居,現存28座。祠堂前有一口作為風水標誌的半月塘。村口有炮樓,始建於民國時期,磚石結構。當時從香港購得洋灰(水泥)建造,高三層,四周設有槍眼,立在祠堂的側後。

 十世祖照欽,乳名悅田。他是家族中又一個高官,官至奉議大夫。明朝年間始建宗祠,祠堂佔地面積約一百八十平方米,三進兩開間一天井。木柱磚牆之簡約構造,柱方無花鳥雕飾圖案,以示純樸清簡家風。公祠歷經風雨,見證歲月。但時過境遷,漸次荒疏。石牆剝落,碑文衍漫,亟待修茸。木必有本,水必有源。人者,本乎於祖也。欲流之遠者,必先浚其源。故族必有根,家必有祠,自古已然。2016年,祠堂被劃入C類危房。吳氏合族捐獻,才有了今天的祠堂。家族的凝聚力昭然。

 祠堂保存原有格局,門神神荼,其實是東方文化的典型意蘊,是人類寄予福祉的守護神。真實作為依據,門神的圖像取自神勇的武官。那些立柱是越南波羅閣木,幾萬元一根。廊上瓷雕,脊上灰雕,牆上彩繪無一不精緻,帶着嶺南的地域特色,熱鬧喜氣。重修時,撤下的小瓦雖然風化得厲害,但瓦片裡「民國年制」的字跡依然清晰,這證實老輩祠堂在民國年間有過翻修的說法。一個宗祠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是歲月更替是生命傳承。青磚飛簷,雕梁畫棟,仿佛都在敘述着這裏的故事。

 祠堂隔壁是私塾「文華公家塾」。清磚筒瓦帶着一個不大的院子,質樸清雅,也是修茸一新。它建於清代,從舊制私塾到公用學堂,這裏演繹了吳家人一代又一代讀書故事。八十歲的吳老先生說,他就是在這裏破蒙的。那時候的早春與冬的晨是清冷的,地上結了霜,像灑了層薄薄的白面兒。學童們便三三兩兩背着書包,穿着棉襖走向家塾。塾師翁先生很和藹,學費10元左右。果真困難的家庭少一點也行。這些六歲左右的孩子中,女學生很少。他們學三字經,學增廣賢文,也學國學語文和簡單的珠算算術。記憶在召喚中蘇醒,一句又一句課文從吳老先生嘴裡脫口而出,說到興奮時,他居然大聲誦讀了起來。他面額發亮,笑紋被擠得無處躲藏。慈祥與懷舊的情愫讓人眼眶發熱。他說直到20世紀60年代,村民還在裡面讀過書。

 祠堂前的廣場已經擺上席面,大門前趴着兩隻憨萌的獅子。有人在張燈結彩,還有人在喝茶聊天。細心的我發現他們是清一色的男人。他們從佛山,從增城,從香港澳門和台灣,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祠堂前。他們帶着廣府民系的漢族血統,說着粵地方言西路白話。今天,家族宗親齊聚一堂,設宴擺席,共舉重光大禮。

 冬日的朝陽從顏色到溫度都是暖暖的,大團的中國紅瀰漫開來。簇新的祠堂,讓人忍不住想靠近它,走進這場家族的盛宴。重光是部大典,而序曲是舞獅,這個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她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這樣的傳統民俗文化,將武術、舞蹈、音樂等融為一體。人肯定是最關鍵的,醒獅團隊的默契程度就是醒獅表演的實力。醒獅隊員威風凜凜,眼睛眉毛感覺都是戲。每一項民間藝術,都是人與自然相互觀照的智慧。它們必然帶着某種靈性,需要匹配機緣的人,勤練相應的技法,才能以最好的樣子示人。但見舞獅的兩個男孩子,約摸20歲,一胖一瘦。胖的方正魁梧,頗有點獅子的威儀。瘦的精明俊秀,頗具雄獅靈巧的身形。獅身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QQ截圖20240226174427.png

 擊鼓手是團隊的靈魂,鑼、鼓、鐒、鎖吶等樂器漸次敲起來了。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作出各種形態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將其神韻活靈活現的表露無遺,帶給人們歡樂和美的感受。醒獅隊采青更是醒獅舞的高潮,大跳、單轉、雙轉、夾腰、三拜。八隻醒獅鏗鏘有力,鑼鼓聲陣陣響起。宗親會代表宣讀賀詞,圓滿禮成。宗祠大門牌匾正式揭幕,鳴炮造勢。祠堂里的熱鬧衝出大門,穿越天井,驚動了總個村子。人流從四面八方湧來,有吳氏族人,有看熱鬧的居民與過客。

 祭壇上自然少不了三牲,油滑黃膩的肥雞,全頭全尾的魚,烤全豬是最顯赫的存在。各式點心和水果,紅紅白白,黑褐碧綠色的茶稞,帶有斑紋的糕品,總有數十種圍着一尊烤金豬。金豬祭祀是廣東地區的一大特色。將燒制好的整豬放置祠堂祭台中央,供奉先祖。待祭祀完成,由宗親代表切下第一刀,宗族成員一一分到。廣東的俗語,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語出有典。照慣例,家族主事的男丁主持重光儀式。吳村長打頭,點燃了神龕兩邊的紅蠟燭,香爐里點燃三支香。吳氏男丁着唐裝,披紅巾,族輩長幼有序,齊刷刷跪在祖宗牌位前。「起……跪……」隨着道師的手勢,吳氏男丁跪、拜、奉香。個個一絲不苟,滿臉莊重之色。

 也自然少不了樂器班子。樂師一個敲鑼,一個打鑔,咚咚噹噹敲起來。傳統的鑼鼓鑔鈸,還有嗩吶,古老法器在這一刻,用自然的金屬碰撞之聲,賦予這莊嚴儀式以民族的氣質。鎖喇師鼓着腮幫子,樂聲尖脆高亢,間有忽隱忽現的婉轉;大鼓嘭嘭,時高時低;鑼聲叮叮噹噹,音節多變;醒獅舞動,及盡呆萌喜樂之態;喜炮轟鳴,香燭升起裊裊藍煙……這一切,仿若一曲多聲部的詠嘆調。

QQ截圖20240226174419.png

 滿堂流轉,環擁着流水樣的男人們,從前廳過天井,上後堂。他們禮拜,祈禱,莊重的將族祖牌位舉上神龕。祭祀過程,要先將歷代祖先牌位擺正,再由宗親代表宣讀祠堂重光祭文。祭祀儀式完畢後方可揭牌,寓示着請祖先進入重光的宗祠,保佑子孫後代萬事順利,平安吉祥。

 「先左後右,不要踩門檻,先出文後出武,光耀門庭……」其間夾雜道師的身影,指揮提醒,此刻他是個最忙碌的人。接下來,族人們輪流上場,每個人手裡點燃了三根香,作揖,磕頭,再作揖再磕頭。三磕九拜,拜很謹慎,磕也嚴肅。一切在無聲地進行,沒有人亂說一句話。男人們禮拜完畢,該女人和孩子上場了。一時,煙香在數不清的人手中高舉,裊裊向天,香火連綿。

 「新娘子來了!」外面一陣喧譁,一對新人也排在人群里。

 「抬右腿,邁門檻。」新娘子正猶豫着,老叔公笑眯眯提醒。新郎官溫情地遞過手臂,新娘子便風姿搖曳,邁進祠堂。此刻她的面容是端莊的,是幸福的。從跨進門檻的第一步開始,她便真正地成為吳家人。今天雖然是單日,但在粵地卻是個好日子。他們結婚了。新娘子穿金戴銀,手臂上環着沉甸甸的金鐲,手指上也帶滿了金戒指,胸前也掛了一長串金鎦子。真可謂一路走來,一路環配響叮噹,滿身珠光寶氣。禮畢,後堂人影漸息。老叔公捧了把物件進來,放在供桌上。是生菜、芹菜和橘子。生菜舉生發之氣,獻給祖先,祝福財氣滿堂,族人興旺發達。

 全天盛宴。日頭正午,酒席面兒漸漸坐滿了吳氏族人。吃露天席又是嶺南廣府與客家的一個特色,現場擺開大鍋,現燒現吃。菜品在川流不息。總個宴席不下十幾種菜品,我一樣樣留心,它們以該有的順序出場,我想自有它們的道理,那藏在背後的是博大精深的嶺南氏族文化。50張桌子在祠堂前像兩條鮮紅的火龍,醒獅隊的隊旗也是紅色的,中國紅滿目鋪張。同族兄弟姐妹,在宴席之間走來走去,互相敬酒。以天地作堂,長空朗闊。無論是久違的,還是天天見面的,此刻,族人舉杯共祝,興奮地交談……陽光被揉碎了,如同撒在粉蝶的薄翅上,撒滿爽朗透徹與和美吉祥。(此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作者簡介

 胡笑蘭,女,安徽人,現居深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文字散見於《人民日報》《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天津文學》《廣西文學》《青年作家》《紅豆》《青春》《火花》《地火》《散文百家》《文藝報》《解放日報》《生活周刊》等報刊。為多家刊物專欄撰稿,獲《人民文學》徵文獎、國家林草局全國徵文特等獎、廣東省「華夏杯」徵文二等獎等諸多獎項,散文入選《2022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皖西南文學作品精選》等多種選本。散文集《拾花記》獲方苞文學獎。

責任編輯:程向明 港深地名故事丨古粵清音——祠堂重光之禮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