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從客家村落到休閒勝地 香港掃管笏趟過歲月長河

從客家村落到休閒勝地 香港掃管笏趟過歲月長河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3-24 08:44:1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港深地名故事logo.jpg

 作者:余人

 在香港屯門東南位置,有一個叫掃管笏的地方,北接九逕山,東為大欖水塘,西為屯門青山灣,南為青山公路海岸線。該區域在遠古時代就有華南先民的生活遺蹟,數百年前成為客家村落,近代則是英軍駐防地。二戰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掃管笏的人口逐漸增加,如今已經演變成了香港著名的休閒、旅遊、度假區域,景色優美,環境恬靜。掃管笏的繁榮與香港的交通發展息息相關,也是深港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

 考古揭示華南先民生活史

 掃管笏,這一名稱來自一種名叫崗松的植物。據香港環保民間團體的研究,崗松的葉片細小、枝條堅硬,昔日鄉民會將它的枝條曬乾後紮成掃帚,也稱為掃杆。掃管笏的山坡上長有很多崗松,所以早期的客家村民就將「杆」讀作「管」,這就是「掃管笏」名稱的由來。

 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C.M. Heanley在掃管笏發掘出商朝到春秋的文物,這也促發了香港的考古熱潮。而掃管笏的遠古人類生活遺址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的。但大規模的考古則是開始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那一次的考古也為華南先民的生活史、生存方式提供了許多新的注腳和解釋。2000年3月,港府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展開合作,對掃管笏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考古發掘。對掃管笏的歷史溯源更加久遠和深邃。當時考古發現至少四個文化遺址,分別在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漢代、公元960年到1279年的宋代以及1368年到1644年的明代。港府官員對考古成果倍感興奮,認為當時考古最矚目的收獲是在漢代文化層的一個灰坑內,出土了六十多枚可能屬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銅錢。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民生活居住的文物區域及十多個宋明墓葬、漢代灰坑成功將掃管笏的文化積澱拉長、變深。

 客家村落與近代歲月

 掃管笏是客家村落聚集的地方,有掃管笏村、掃管笏新村、老青山村、小秀村、稔灣村和掃管灘。客家村落仍舊可以看到百餘年來客家人的生活足跡。例如,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可以從村落中的書室設置窺探一二。這些書室是百餘年前客家人邀請老師來為客家人講學的場所。此外,客家人的民間信仰一直延續到今日。祠堂、天后宮、關帝廟成為客家村落中香火不斷的地方。天后保佑的是出海捕魚的百姓,關公則代表對忠義精神的信奉。有的廟宇較為正式,有的廟宇則半個人高,矗立在路邊。但不論廟宇大小高低,都是傳統中國信仰表達心意的一種方式。每年到了天后誕、關公誕,舞龍和舞獅都會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風采的重要時刻。

HA08304.jpg

掃管軍營

 近代以來,掃管笏區域也成為了英軍軍營所在地。掃管軍營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英軍在海外除了本國軍人之外,有一個重要族群構成是來自尼泊爾的啹喀兵。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因此,掃管軍營中的建築也有尼泊爾風格的廟宇。香港回歸前夕,掃管軍營被廢棄,但是這些帶有異域風格和文化特質的建築則被保留了下來,成為歷史建築。一度成為香港海關訓練職員的場所,也曾經是香港嶺南大學的學生宿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些建築總是能夠在新時代中找到新的功用,以節約相應的開支和成本。尼泊爾的啹喀兵在1997年之後也融入香港本地生活,成為香港南亞族裔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地理環境相對幽靜,掃管笏直到今日都還承擔着為香港入境處等政府部門提供職員培訓的功能。

 交通改善人口流入

 掃管笏一直是香港屯門地區人口較為疏落、也不算繁榮的區域。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掃管笏一帶的人口數量開始激增,新開發、興建的住宅樓項目越來越多。這使得原本的自然村落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社區生態的改變也見證了香港人生活方式轉變的滄桑。

 在早期,新界特別是屯門掃管笏一帶,是由英軍控制,整體生活方式仍然是農業形態。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港島、九龍一帶生活日漸繁華、人口激增,工商業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社會弊病叢生,當時港英當局為了安定統治、籠絡人心、改善居住條件,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了十年建屋計劃,也就是用十年的時間建造180萬個公營房屋。這樣的公共政策帶動了香港人口的北移,也促進了新界地區的開發。與此同時,伴隨香港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整體的騰飛,新界成為了眾多港人生活的新市鎮。

 當時的香港鐵路管理機構,曾經試圖在掃管笏一帶進行鐵路建設,將屯門市中心和掃管笏附近以輕型路面鐵軌交通的方式進行連接。受這一利好政策的影響,大量新開發的地產項目進入到掃管笏,緊隨而來的就是人口的移入。不過,雖然人口呈現激增,但是就掃管笏區域的面積、香港的整體人口密度而言,掃管笏的人口密度仍然偏低。從營商成本角度考慮,鐵路計劃最終還是放棄了。時間進入2000年後,港鐵曾經有過建造荃灣到屯門鐵路的構想,將青山公路沿線依山傍海的深井、大欖、小欖、掃管笏、三聖邨等地,全部連接起來。但是經過人口評估後,仍遇到一樣的問題:即掃管笏的人口增長雖然在持續,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已經變得較為緩慢,那麼新建造的鐵路公共交通網絡,勢必將在虧損中營運。因此,在掃管笏一帶發展鐵路的構想再次擱置。

 但是這並沒有讓該區域的開發步伐停止下來,反而造就了香港少有的低密度生活、休閒區域。因為香港的發展常態是,只要是輕鐵、地鐵所及之處,就會帶來人流暢旺和樓價高企。這又往往會引發很多矛盾和問題,讓自然景觀、生活舒適度下降。對掃管笏而言,其發展腳步並沒有隨着鐵路計劃的停止而停止。公路交通的改善帶來了人口流動的助力。

 傳統上,早期居住在掃管笏的香港人都會擁有私家車,主幹道青山公路成為了連接這一區域和荃灣、屯門、九龍的重要交通要道。後來,隨着屯門公路的建成、青山公路的拓寬,掃管笏的公共巴士、小型巴士等公共交通網絡覆蓋變得越來越頻密,與外界的通勤時間大幅減少,這使得大量熱愛休閒的中產人士,也搬入了掃管笏區域。掃管笏的人口結構出現了非常有趣的狀態:既有退休的高齡人士、又有歡度周末的遊客、還有喜好歐美風情的外國人和鍾情大自然的文青,舒適優雅,而又不顯擁塞。

 都市桃源宜居宜遊

 如今的掃管笏,是香港中低密度住宅區,是香港人的假日休閒區,體育運動登山區,海鮮美食品嘗區,也是精英教育匯集區。從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掃管笏有著名的哈羅國際學校。這是培養精英的私立國際學校,選擇在掃管笏這樣的區域作為辦學地址,或許是自然景觀的優美,而與香港市區的喧鬧保持一定的距離,也能夠讓求學者安下心來,好好讀書。大專院校方面,走入新階段的香港珠海學院,也搬遷到了掃管笏,其現代化風格的建築,為這個中低密度住宅區域添上了現代化的色彩。

HA08305.jpg

 掃管笏具有南歐風格的黃金海岸休閒區。

 掃管笏一帶最為有名、屬於全體香港人和海內外遊客休閒區域,大概就是黃金海岸度假區。黃金海岸度假區包括南歐風格的黃金海岸商場購物、美食區,可以購買到全世界各地的零售貨品,也可以品嘗中西不同的美食,各式風格的餐廳琳瑯滿目。不遠處的黃金泳灘,24小時對外開放,附近設有燒烤場。喜歡海中嬉戲和假日休閒的香港人、海外家庭傭工,都會在此消解疲勞。

 附近的三聖邨海鮮市場,是在香港乃至大灣區都非常有名的海鮮銷售和餐飲集散地。每天早晨,聚集在屯門海域的漁船會出海捕魚,然後將魚獲進行現場交易。附近有大量海鮮餐廳,喜好海鮮的遊客、市民可以先在市場選購生鮮海產,然後帶到餐廳加工成美食。每到節假日,這裏幾乎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

 在掃管笏北側,有麥理浩行山徑,穿過歷史悠久、但已逐漸現代化的村落,可以看到美麗的千島湖清景台。在行山途中,可以看到農民放牧的山羊成群結隊,它們有時會向過往的登山客討要食物——在喧囂的國際大都市香港,這樣的場景是不多見的。

HA08302.jpg

 三聖邨漁船眾多,是香港著名海鮮市場。

 一隧道一口岸豁然開朗

 可以說,推動掃管笏日趨繁榮的兩個公共工程是屯赤隧道和深圳灣口岸。港人以往經陸路前往香港赤鱲角機場必經青馬大橋。對掃管笏一帶的居民而言,機場就在海的對面,舉目可見,但是前往香港機場,必須先向東繞遠到荃灣青衣,經過青馬大橋,再向西前往機場,繞一大圈,耗時近一個小時。2020年12月開始,屯門到機場的屯赤隧道通車,在不塞車的情況下,僅需15分鐘即抵達香港機場。這是香港公共基礎工程建設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掃管笏成為了機場經濟輻射圈,往來人士更加頻繁,隨之而來的社區配套機能也不斷提升,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深圳灣口岸投入使用前,新界北的民眾前往深圳,多要經過上水前往羅湖、福田、文錦渡、沙頭角等口岸。掃管笏居民過往北上深圳,通常是在屯門搭乘小巴約半個小時抵達上水,再搭乘巴士或港鐵前往羅湖等口岸。從兩地交流的角度來說,深圳居民特別是居住在南山、寶安的人士要到香港,也不是那麼方便。但是,深圳灣口岸投入使用後,南山、前海的民眾搭乘快速巴士,可直達屯門市中心,再搭乘短程的穿梭巴士、小型巴士或輕型鐵軌,就可以到掃管笏一帶休閒、度假、爬山、食海鮮。這是生活方式的一個重大改變,也多了一個讓深圳或是大灣區民眾了解香港、了解新界掃管笏的機會。

 整體來說,屯赤隧道和深圳灣口岸的出現,讓掃管笏成為香港與廣東西部通道交通網絡的一個支點,掃管笏便不再是交通封閉、難於外出的區域了。深港融合發展、兩地交流的便利,讓香港的發展和繁榮模式、路徑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兩地的交流、對香港的了解不再集中在單純的購物和簡單消費,而是轉向人文、一日生活圈的打造以及相互的了解。因為深圳灣口岸,掃管笏區域的港人北上也變得更加便捷。可以說,掃管笏是深港共同發展、大灣區共同繁榮的成功案例之一。

 作者簡介

 余人,80後,在香港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酷愛寫作、旅行與歷史研究,曾在文化藝術的媒體評論圈沉浸十多年。

46.jpg

責任編輯:靜文 從客家村落到休閒勝地 香港掃管笏趟過歲月長河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