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楊偉傑:用笛韻說好香港故事 以藝術加強灣區交流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楊偉傑:用笛韻說好香港故事 以藝術加強灣區交流

責任編輯:副刊 2024-04-08 19:41:2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Karena 圖片:受訪者提供)竹笛是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笛音清脆而悠揚。今年公布的國家藝術基金名單中,楊偉傑的獨奏曲《詩鄉》入選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記者專訪「粵樂集結號」團長楊偉傑,了解《詩鄉》的創作理念,詳述國家藝術基金為香港藝術界帶來的機遇。他希望未來可以形成三循環,把本土藝術推向內地及國際。

 1.JPG

楊偉傑是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

    楊偉傑作曲的《詩鄉》,樂曲靈感來自唐朝詩人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由香港人的角度表達對祖國的思念。楊偉傑表示:「有時候想到一些動機、旋律,會嘗試演奏,然後通過演奏記下旋律,組合整理成一首作品。我的爺爺、公公、婆婆都是來自汕頭,五十年代到港定居,我是在香港的第三代,對家鄉有一種特別的情懷。當年韓愈由長安被貶去潮汕,寫詩表達對家鄉的懷念,我借了他的詩意作為靈感作曲,講述第三代港人對家鄉的懷念,音樂上把長安及潮汕曲風結合。這首作品鋼琴伴奏和樂隊伴奏編配,由我的好朋友江賜良負責,他是馬來西亞沙巴華人,祖籍廣東寶安,我倆都有鄉愁。」有別於韓愈的憂憤,《詩鄉》一曲表達了楊偉傑對潮汕故鄉的眷戀,將鄉愁化成悠揚的笛聲,餘音嫋嫋,細膩感人。

 2.JPG

楊偉傑於2017年與指揮家葉聰執棒的新加坡華樂團合作演出。

    「金字招牌」助推廣

    《詩鄉》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楊偉傑衷心感到高興:「這首作品是基金向香港開放三年以來第一首獨奏曲獲選項目。基金是內地藝術界最頂級的項目,每年接獲過萬宗申請,今年申請只有700多個立項,而香港佔12個,是三年最多。這首作品從中脫穎而出,用喜歡的樂器創作而得到認同,非常高興。」是次入圍幫助項目發展,帶來無限機遇,楊偉傑指出:「小型作品現有十萬元基金資助,除了演出外,還有錄音、出版。除了有資金的支持,最大的意義是獲得這個國字號的金漆招牌,通過文體旅局聯絡本地或內地的劇場獲得更多演出機會,背靠祖國,十幾億人是最大的市場。」

 5.JPG

竹笛與琵琶《粵竹》是楊偉傑原創作品,由楊偉傑與琵琶演奏家沙涇珊伉儷演奏。

    與竹笛結緣

    楊偉傑表示,他是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自小學習音樂,與竹笛結緣也是一場偶然:「中學時就讀英皇書院,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學習一種樂器,當時書院以口琴隊聞名,我便選擇了口琴,但表現並不出色。後來與音樂老師討論換一種樂器,老師推薦了竹笛,當時一部鋼琴動輒數萬元,一把竹笛才百多元,是樂器中較為廉價的選擇。當時越學越喜歡,後來參加比賽,加入了學校的中樂團,沒想到演奏竹笛會成為我的終身事業。」

 3.JPG

楊偉傑與沙涇珊在2022年於廣東民族樂團合演專場音樂會。

    名師出高徒

    楊偉傑立志走上專業音樂路,得益於他的啟蒙老師張向華及對他影響最大的張維良教授:「中學時期跟隨張向華老師學習,他的規範訓練為我打好走上竹笛專業道路的根基。後來高中畢業後考進了香港演藝學院,他也是我的主修老師。有一年,我得到獎學金往內地交流,張老師就把我推薦給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的張維良教授。張教授非常注重基本功,對音準、音色、音質、氣息控制等都非常講究,後來我正式考進中國音樂學院,成為他的首位博士生。張教授從不故步自封,勇於創新,也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未來要推廣竹笛文化,楊偉傑表示創新很重要:「創作更多作品、增加演出之外,要有更多元化的呈現,譬如有笛子音樂劇、獨奏曲、協奏曲等。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可以善用這方面優勢,透過傳統的中國樂器,說好香港故事。」為推廣竹笛文化,楊偉傑2016年成立「粵樂集結號」樂團,並擔任團長,樂團包含了粵港澳三地的青年樂手,致力於結合傳統粵樂、新編樂曲,以及演唱,創作出富有特色的跨界廣東音樂。

 4.JPG

楊偉傑(右一)與粵樂集結號。

    增加交流合作

    在竹笛表演方面,楊偉傑建議,應增加香港與內地合作與交流,「香港人到內地很容易,有回鄉證就可以。我住在廣州,現任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每星期都會回香港,高鐵很方便,灣區就是這樣互聯互通。然而內地人來香港比較困難,因為要工作簽證,入境處現有先導計劃,但在文化藝術演出方面,很多都是要政府主辦的活動才能申請,其他民間主辦方還是需要內地藝術家申請工作簽證,涵蓋面不夠廣。如果未來內地的藝術家、音樂學院師生等來香港交流可以免簽證,只需一封邀請信、通行證,就可以加強兩地合作與交流。灣區營造良性競爭環境,達至共贏局面。」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楊偉傑認為政府和法定機構的角色很重要,他表示:「文化藝術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講好香港故事,透過演藝項目呈現文化軟實力,例如中樂、粵劇。表演者應專心研究表演,要靠政府或法定機構、藝發局或文體旅局多進行推廣。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時可選擇更多不同團體,例如除了九大藝團外,可多選擇小型團體或個人,令其更多樣化,例如曾獲選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香港弦樂團,各具特色,再透過政府的支持,把本土的文化藝術推廣到國際。」

 

 

 

責任編輯:副刊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楊偉傑:用笛韻說好香港故事 以藝術加強灣區交流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