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4月8日發布的公報顯示,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全球平均氣溫創該機構1940年有相關記錄以來同期紀錄,這也讓全球單月平均氣溫連續10個月刷新該機構記錄的歷史同期紀錄。多名專家對這種趨勢表示擔憂,呼籲加大減排力度。
依據公報,按照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掌握的數據,全球今年3月份近地表平均氣溫為14.14攝氏度,刷新2016年3月以14.04攝氏度創下的最高紀錄,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同期平均氣溫高1.68攝氏度。同時,過去12個月(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全球平均氣溫打破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高水平,比工業化前同期平均氣溫高1.58攝氏度。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副局長薩曼莎·伯吉斯說:「這樣的紀錄——一個月接一個月——確實向大家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變化,且變化迅速。」
根據《巴黎協定》提出的控溫目標,到本世紀末,應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內而努力。
法新社說,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上述公報並不意味着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已突破《巴黎協定》提出的1.5攝氏度努力目標。《巴黎協定》相關表述指全球多年的長期變暖情況,而非某月或某年一時升幅突破溫控目標。
不過伯吉斯指出,現實不容樂觀。該服務局今年3月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記錄以來新高,比工業化前平均氣溫高出1.56攝氏度。
這是4月7日拍攝的澳大利亞悉尼日落景色。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認為,最近數月推高氣溫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令太平洋東部海域表層水溫異常升高的厄爾尼諾現象也發揮了作用,這一氣候現象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達到頂峰,目前正在減弱,可能有助於在今年年底前遏制這種升溫勢頭。
不過,截至目前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在太平洋赤道東部海域繼續減弱,但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總體仍異常偏高。按照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記錄的數據,今年3月北緯60度至南緯60度的海洋表面平均溫度達21.07攝氏度,以0.01攝氏度之差刷新今年2月創下的最高紀錄。
法新社援引多名專家的話報道,海水升溫會導致更多水分進入大氣,進而帶來更多強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一般而言,海洋表面平均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空氣中水分可增加7%左右。
伯吉斯說,全球大氣越升溫,「極端天氣事件就越多、越糟糕,強度也會越大」。
現階段,俄羅斯局地正遭受嚴重洪災,澳大利亞、巴西和法國部分地區經歷了異常潮濕的3月。與此同時,非洲南部遭遇旱災,莊稼歉收。海洋科學家上月警告,受海水變暖影響,南半球大量珊瑚可能正在白化,嚴重程度或超過以往。
頂圖圖説:4月3日,一名兒童在泰國曼谷街頭用手遮陽。新華社發(拉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