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八面來風】環保減廢必須持續推進 垃圾徵費不必急於落實

【八面來風】環保減廢必須持續推進 垃圾徵費不必急於落實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4-13 10:00:03 來源:香港商報網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總結施行垃圾徵費「先行先試」一周情況指出,整體約有九成使用者願意自取免費指定垃圾袋,但實際使用率僅約25%至50%。他表示,政府會檢視政策的技術問題,亦會考慮使用者的感受和情緒,未來要思考在可行的情況下,加快落實新措施。垃圾徵費政策推行不順,症結在於政府未做好充足的準備,現階段,政府要做的應是積極補回短板,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協助市民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再逐步推動落實垃圾徵費。

    垃圾徵費政策早已於2005年提出,並在2021年獲立法會通過,雖然社會普遍認同是項政策有利推動環保,減少廢物,但推行得情況並不理想,社會上的不滿情緒比較明顯,多數人不認同現時是推動全面落實垃圾徵費的良好時機,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政府應持續推動源頭減廢,但不必急於落實垃圾徵費。

    垃圾徵費政府遇到較大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政府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宣傳教育不足,回收設施不足,處理各種特殊情況的準備也不足,以致於今年初在推動落實這項政策之時,令絕大多數市民、商戶感到不便,亦認為有關政策令市民增加了生活負擔,商戶增加了經營成本,在經濟復蘇未如預期的大環境下,更感到百上加斤,對民生經濟造成影響。

    從「先行先試」計劃的實際效果看,有八九成市民願意自願領取政府派發的指定垃圾袋,反映多數市民願意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但最終試點只有兩至五成的用戶有使用指定垃圾袋,戶映出相關政策確實存有一些具體的問題,令市民感到困難。如果這些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強行推動落實垃圾徴費政策,只會事倍功半,不僅政策難以達至預期的目標,而且容易招致民怨,得不償失。

    「先行先試」的14個試點中,以私樓的使用率較高,公屋較參差,「三無大廈」的使用率僅得兩三成。不少意見反映,指定袋的設計有改進空間,例如20公升的袋套在桶裏時不夠長、不方便打結等。亦有市民指廚餘收集點的距離偏遠,尤其是「三無大廈」分布很遠。

    政府應針對這些具體的情況,作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比如,私樓使用率較高,公屋參差,「三無大廈」使用率最低,其原因是否與不同階層居民接收環保資訊存有差異有關?抑或是與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壓力有關?如果是接收信息差異所致,則政府應研究如何因應不同階層市民的實際情況,改善宣傳方式,例如,不能只以政府網站、新聞稿等方式發放資訊,更應透過舉辦社區活動,增加上門直接宣傳,強化資訊的傳播效果,讓絕大多數市民都能準確接收到政府資訊。如果是與市民工作太忙有關,則應考慮如何為市民提供便利,為市民簡省時間。

    回收設施不足的問題,相信也是推動落實政策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先行先試」計劃中,不少人反映回收站太遠的問題,值得政府認真作出回應。雖然政府當局已指出,全港有逾2700個屋苑已設置回收三色桶,連同「綠在區區」,加上今年8月前個公共屋邨都會設有一部廚餘機,足以涵蓋全港八九成人口。但是,市民的真實感受是,這些回收設施實際上並不夠用,不僅容量太小,而且數量也不足夠,部分回收點的位置也不方便。

    香港地小人多,尤其是已發展的市區,要令每位居民都可以在5分鐘路程內,可以便利地處理好回收垃圾,確有難度,要求政府在短時間內達至這樣的目標,也不切實際,因而,在這方面,政府需要有更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

    從香港的現實情況出發,政府宜穩步推進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並持續推進源頭減廢,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的工程,只有這兩方面都準備就緒,垃圾徵費政策才能水到渠成。(原稿刊於162期《堅雜誌》)

責任編輯:蔣璐 【八面來風】環保減廢必須持續推進 垃圾徵費不必急於落實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