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立法會昨三讀通過《護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開闢新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本港人口快速老齡化,市民大眾對於護理照護需求與日俱增,醫院和院舍護士短缺問題愈發嚴重。多年來政府透過訓練及增加本地培訓學額以應付需求,但杯水車薪,效果不彰。拆牆鬆綁適當引入外地護士,對紓緩人手荒,保障服務質素,更好照顧有需要的人士,乃是多贏方案。
過去香港喜歡講「不假外求」,對引入「外援」不以為然,甚至會條件反射式地將其與搶飯碗畫等號。惟現時社會觀念轉變,更注重「為我所用」,這是可喜的變化。當局近年大力「搶人才」,都是根據本港實際需要來設計,包括引進外地護理人力在內,只要做好監管把關,以及視人手需求統籌規劃,自能相得益彰,契合香港整體利益。
本港護士短缺問題一直存在。醫衛局早前表示,本港每1000名人口只有9.1名護士,比例落後於加拿大、法國等國家。而根據醫療人力推算,本港2030年將欠缺8700名護士,到2040年則欠缺6000名護士。另外,近年護士流失情況嚴重,截至今年4月,護士流失率在過去一年中達8.2%,人手愈加捉襟見肘。要想添補空白,理想的辦法是本地培訓的護士人手供應源源不絕,足以滿足本港所需,可即使政府過去曾經大幅增加本地護士培訓學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新註冊非本地培訓護士每年亦只有2至25人不等,解決人手問題效用有限。
一方面是本地培訓護士始終未能追上需求,另方面是市民和病患的福祉需要得到保障,降低門檻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緩解燃眉之急合情合理。新修訂的護士註冊條例提出3個新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包括特別註冊或登記、有限度註冊或登記及暫時註冊或登記,其中「特別註冊或登記」護士如在指明機構工作一定年期,表現獲聘用機構評為良好及勝任,則符合資格轉為正式註冊或登記;「有限度註冊或登記」護士,容許相關人士在公營醫療機構、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及其他指明的社會服務單位等相關機構內工作。香港的生活環境及薪酬待遇一向具市場競爭力,相關政策料能有效吸引內地和東南亞護士來港工作,補充醫院和院舍護士短缺問題。
醫管局表示,正計劃前往不同國家和地區,包括於本月前往新加坡及於8月前往馬來西亞,宣傳推廣在本港公立醫院的發展機遇。未來目光也要放遠,做到唯才是舉,不論出處。護士責任重大,外聘護士須嚴格把關,確保符合專業要求,以保持本港醫療服務優質水平為前提。而在增加外來人手的同時,也必須首先保障本地培訓的醫護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及晉升機會。
以開放態度引入外援和優先保障本地護理人才,並行不悖。人手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本地護士工作過勞、時間過長、壓力過大的老問題,當局亦表示若未來本地培訓護士人手足以滿足需求,會停止引入,不用擔心所謂「搶飯碗」問題。切實解決香港所需,有力促進市民福祉,「內求」與「外援」並舉沒有禁區,「不管是哪裏人,能為香港所用就是我的人」,護士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一樣。
圖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