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丨深圳灣畔的朗朗書聲 從鳳岡書院到南頭中學

港深地名故事丨深圳灣畔的朗朗書聲 從鳳岡書院到南頭中學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4-07-21 09:01:2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1.jpg

作者:尹昌龍

講深圳的教育,往遠處說,就少不了鳳岡書院,就其規模,就其影響力可以說是深圳教育的根。雖然到今天它已融入南頭中學的發展實踐中,但那些朗朗書聲自清代延續至今,穿越歷史煙雲,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脈。

1

灣區書院蔚然成風

深圳這座城市,曾經一度被稱為文化沙漠,說到究竟,有兩個意思,一是市場經濟發達,市聲掩過書聲;二是歷史根基淺,沒有什麼文化積澱,看不出發達的文化根系。

前者已不攻自破,深圳能被教科文組織稱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就是因為這座年輕城市在不遺餘力地推廣讀書活動,使整座城市沐浴在書香中,並在全國乃至全球產生廣泛影響。這也證明了經商與行善可以同在,經商與讀書沒有矛盾。古人云,「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在今天的深圳,已經或者說正在成為城市的價值觀。

而第二條,所謂深圳沒有歷史,已被深圳考古發現所推翻,咸頭嶺遺址已將深圳有人類活動的遺蹟推到7000年前,這也是珠江口考古對中華文化歷史考掘的巨大貢獻。而至於說深圳歷史上是荒僻之地,不興教育,難言文化,恐怕也不符合實際。就從鳳岡書院說起,書院文化的存在也足以證明這塊土地一直弦歌不絕。從歷史上看,深圳的文化發展在明朝以前確實沒有什麼建樹,而從明代開始,隨着嘉峪關和明長城的建立,明代邊防後撤,陸上絲綢之路逐步被切斷,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起,而從廣州至新安(今深圳)再至南洋(或稱西洋),便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選擇。到了清初,海上貿易更成規模,珠江口的城市也日漸隆興,發達的經濟帶動了發達的教育和文化,書院發展因此進入鼎盛時期。

靠近深圳灣,以南頭為中心,人文昌盛,書聲鼎沸,書院蔚然成風。查《新安縣志》,以南頭古城為中心,就集中了文岡書院、鳳岡書院、寶安書院、新安學宮、文廟等,另外還有被命名為梯雲、青雲、登雲、固戍、碧溪等大大小小的社學。知縣首創,鄉紳共建,這儼然成為清康熙一朝以來新安的社會風尚。再放大一點看,整個珠三角書院體系的形成,在清代也蔚為壯觀。雖然比起明代初期就有的白鹿洞書院、東林書院,廣東書院的年代相對較晚,直至清才大行其事,雖然影響力不足,但同樣未可小覷。就說同時期的廣州,曾經就有書院文化街。以廣州府衙為中心,半徑一公里範圍內集中了三所學宮、五所省級書院、一所府級書院、三所縣級書院以及數百家以姓氏命名的書院。這其中,在流水井小巷附近的萬木草堂,康有為在此講學授徒,培養出改良思想和火種,名噪一時。

2

鳳凰鳴兮,於彼高岡

講鳳岡書院,今天最直接可見的遺存就是一塊牌匾「鳳岡書院」,是由時任廣東布政使的康基田於1803年題寫。現在的牌匾上主要有兩行字,左邊是「嘉慶癸亥清和月」,右邊是「合河康基田題」,講的就是題詞的人和時間。

1.png

康基田題字的鳳岡書院牌匾。資料圖片

建鳳岡書院的人不是康基田,但康基田大力支持,他不僅命名,而且題寫牌匾。康基田是個極重視書院建設的省部級大員。他積極推動廣州書坊街建設,當年廣州的越秀、月華兩大書院就是他的建設成果。他喜歡做的就是修建書院,興學育人。廣東佛山有一家鳳崗書院,現在叫三水中學,當年也是由康基田命名並題寫牌匾。

當然,叫鳳岡書院或鳳崗書院也不是康基田的首創,要追溯這個名字,還要回到《詩經 大雅 卷阿》,「鳳凰鳴兮,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表達的是對君子的美好祝願,就像鳴叫於高岡上的鳳凰,就像迎接朝陽的梧桐樹。鳳岡作為書院的名稱,就是希望培養出德才俱佳、前途無量的君子。說真的,叫鳳岡書院的,還有一處更有名的所在,那就是貴州龍場,當年王陽明在此悟道,找到了貫穿其一生的心學思想,而起於明代的理學和心學,幾乎成為古代書院所必修的課程。當年王陽明修行悟道的山洞的上方,就是鳳岡書院,王陽明在此教授學生,傳道解惑。有意思的是,一,叫鳳岡還是鳳崗,都不完全統一。對書院的題名,有的寫作「鳳岡書院」,有的寫作「鳳崗書院」,其實是一個意思。按其出處,應該叫鳳岡,但是鳳崗似乎更顯雅緻。比如深圳的皇崗村,當初就叫黃岡,後來村裏出了個大秀才,衣錦還鄉之際,覺得家鄉叫黃岡太土氣了,於是就大筆一揮,改成皇崗,確實大氣不少,而且一直沿用至今。二,總覺得有鳳崗書院,為什麼就不能有龍崗書院呢?況且深圳真的有龍崗,這也得益於上古傳說,龍從梧桐山騰起,落於當地,即稱為龍崗,當年有龍崗墟的名字可謂例證。龍崗屬客家居聚地區,而重教崇文的客家人卻並沒有建立所謂的龍崗書院。試想,如果鳳崗書院之外再有一個龍崗書院交相輝映,那說不定算是深圳文史的佳話了。當然,深圳地區歷史上也有鳳崗,但現在屬東莞,歷史上同根同源,但偏偏鳳崗也沒有一個鳳崗書院,而不是鳳崗的南頭,卻偏偏建了個鳳崗書院,這恐怕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3

鳳岡書院的由來

鳳岡書院的建設在嘉慶版《新安縣志》中有清楚的交代,一是由於寶安書院久已廢棄,二是文岡書院年久坍塌,於是前知縣王君就有了新建書院的想法。恰巧新安故城內有塊場地屬東莞場署,這個機構剛好被裁撤了,於是就由王君首創,紳士們共同捐款買下這塊地,改建鳳岡書院。

2.png

寫着鳳岡書院藏版的嘉慶新安縣志扉頁。資料圖片

而如此重視書院建設,原因在於,這樣一塊地處海濱的縣邑,「居民自耕漁而外,不廢弦歌」,讀書已經成為當地人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所以建書院就是「不廢弦歌」的需要。這個位於當年邊疆的地區,雖說不上是「海濱鄒魯」,但從讀書辦教育這點上,它同樣具有這個民族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在知縣許濬所題的《新建鳳岡書院》的碑文中,他還對鳳岡書院寄予了美好希望,「苟完愧於未盡善,後之君子,蒞斯土者,宜思增其侖奐,益其田疇,庶教養無窮,人文蔚起,予實有厚望矣」。意思就是,如果我們還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後世的君子能夠為書院添磚加瓦,擴大財力,達致教化民眾的職能,實現人文昌盛的目標。碑文足見其心拳拳,其情款款。

而講到擴大財力,主要是因為沒有財政撥款,全靠鄉紳們的共同支援。據傳,建書院買這塊地,當初要價是白銀41.496両,後來得知是要建設書院,賣方徑自降價到30両。對教書育人這樣的公益事業,當地鄉紳也是不遺餘力地支持,《新安縣志》中詳細記載的是各家捐資捐糧的情況,這些費用除了建校外,還有老師課酬、書院開啟費用,其他都用於學生們吃飯和深夜讀書的燈火錢,「以充膏火之需」。

鳳岡書院於嘉慶八年二月動工,嘉慶十一年春建成,並一舉成為當地最具規模、最有影響力的書院。《新安縣志》詳細記載了當時書院的格局,先是頭門,然後是照壁,然後是東齋,西齋及講堂,然後是先賢堂,最後是魁星樓,又名聽雨軒,左右八間書舍。應該說是三進的院子,從命名來看,都充滿了雅意。當年廣東提刑按察副使劉穩在看到諸生薈萃的場景後非常高興,寫道「最喜山川填入眺,何期童冠更相隨」,說自己看到美麗的山川躍入眼帘已經很高興了,沒想到又看到那麼多的孩子相隨相伴來讀書,更是增添了一份歡喜。他說,「作吏風光休暇少」,雖然當個官公務繁忙,但跟孩子們在一起詠詩頌歌,再晚一點回來也無比開心。由此想見鳳岡書院諸生群集,書聲朗朗的喜人景象。有意思的是,嘉慶版的《新安縣志》記載了鳳岡書院生動的讀書景象,而沒有鳳岡書院,恐怕也沒有嘉慶版的《新安縣志》。古代書院不僅教書,而且常常寫書、出書、藏書,當年知縣舒懋官在鳳岡書院建成後,有意組織編撰《新安縣志》。恰巧他的好友王崇熙等一幹才子從江西來到廣東拜會,舒懋官於是傾情邀請這些才子共同參與編志。王崇熙等欣然應約,而編撰好的縣志書版就存在書院魁星樓內。這也算是對新安文史的卓越貢獻。

4

百年老校南頭中學

鳳岡書院是如何演變到今天的南頭中學,這中間倒確實有曲曲折折的故事。今天南頭中學的大門口就立着由康基田題寫的鳳岡書院的牌匾。

當年鳳岡書院建成之後,主要教授經史、制藝、策論等,是以科舉考試為目標的,算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為這些濱海縣邑的孩子們準備好上升通道和敲門磚。但到了1903年,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所有書院改為學堂,採用國家辦學,科舉制度也隨之走向了滅亡,鳳岡書院隨之更名為鳳岡學校。走向近代和現代教育。隨着中華民國政府的成立,到了1914年,新安縣避免與河南省新安縣重名,被改回寶安縣,鳳岡學校也被更名為「寶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隨着學校規模的擴大,開始分立中學部,名為「寶安縣立初級中學」,寶安的教育也從小學教育提升到中學教育的層面。由於在抗戰中寶安縣立初級中學被炸毀,到了1946年,寶安縣立初級中學復課用的校址是位於南頭城九街的小學校舍,而這個校舍,就是當年文岡書院舊址,當年文岡書院坍塌,才有了鳳岡書院。而今,文岡書院舊址又助推寶安初級中學薪火相傳。1949年,寶安縣解放,學校更名為寶安第一中學。到了1958年,全國學校採用所在地冠名法,因學校在寶安南頭,故被改名為寶安縣南頭中學。當年縣委、縣政府在寶安,可見南頭中學的歷史地位。後來寶安縣撤縣建市,學校更名為深圳市南頭中學。

2.png

上世紀80年代末的南頭中學。資料圖片

講鳳岡書院到南頭中學的延革,其實最終要說到的是校園的精神和價值。鳳岡書院建立之初由康基田填寫牌匾,而書院的理念也是由康基田提出,「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為有守學必有師」,「三立」以前說得多,無須贅言,關鍵是「三有」,有猷、有為、有守。這「三有」並不是康基田所獨創,而是來源於《尚書 洪範》,以此作為書院的院訓,也是想就此接續中華教育的傳統。有猷就是有謀略、有志向,有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擔當,而有守就是指有操守、有底線。「三有」的根本講的是做人,要培養的是君子。有志向、有作為、有操守,這恰恰是儒家傳統育才做人的基本原則。這與現代教育的根本理念,培養人,培養人才,是一脈相通的。

1.png

南頭中學校門。資料圖片

儘管世易時移,如今的南頭中學還依舊走在人文傳統教育的道路上,校園中百年古木參天林立,「傍百年樹,讀萬卷書」,被稱為學校最令人驕傲的景象。南頭中學繼承鳳岡書院精神最突出的就在於始終以尊重人、培養人為目標,像學校提出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唯一,每一個賽場都有領跑者」,就特別強調個性化的教育,以優秀為目標培養人才。而他們提出「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全程發展」的口號,更是把人的發展作為貫穿始終的理念。而「關注每個人的特色,促進每個人的發展」的口號,更是綜合了個性化與人文化的要求,從傳統的「三有」中轉化出現代教育的思想理念。而從南頭中學特有的人文課程的安排,更體現出中華自古以來的人文教育特色,成立詩社,舉辦大講堂,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更是使校園鬱鬱乎文哉,讀書氛圍、文化氛圍尤為濃烈,書聲朗朗,弦歌不絕。

作者簡介

尹昌龍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曾任深圳市閱讀聯合會創會會長,深圳市文化局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主要著作有:《1985:延伸與轉折》《重返自身的文學》《別處的家園》《全球化的煙花》等,主編《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編著《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以書築城 以城築夢:深圳書城模式研究》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等。

1.jpg

責任編輯:鄭嬋娟 港深地名故事丨深圳灣畔的朗朗書聲 從鳳岡書院到南頭中學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