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近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出人意料地挑選明尼蘇達州州長沃爾茲作為競選搭檔,消息公布後僅數小時,共和黨人就拿他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做文章,指責他親華,甚至暗示他是「中國特工」。曾任美國代理國家情報總監、前駐德國大使、特朗普時期的紅人理查德·格雷內爾在社交媒體X上發帖稱,「共產主義中國非常高興,」「沒有人比馬克思主義者沃爾茲更親華了」。
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還煞有介事地補上一刀,要求沃爾茲對「他與共產主義中國35年不同尋常的關係」做出解釋。特朗普執政期間被任命為伊朗行動小組特別顧問的加布裡埃爾·諾羅尼亞則在X上分享了一段2019年沃爾茲呼籲「繼續與中國保持建設性的經濟關係」並擴大中美軍方接觸,以便與中國建立「穩固、持久的夥伴關係」的視頻。X帳號「MAGA 作戰室」也披露了一段2016年視頻,沃爾茲接受美國農業脈搏(Agri-Pulse)新聞網採訪时說,美國沒有必要與中國建立「敵對關係」。
以煽情、八卦而聞名的《紐約郵報》更是刊發《蒂姆·沃爾茲對共產主義中國獻媚》一文,炒作沃爾茲的中國經歷。顯然,為了置對手于死地,共和黨人正在緊鑼密鼓地將沃爾茲與中國的關係作為競選攻擊利器,中國議題又有再度被炒熱之勢。這次大選可能給中美關係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首先,不論孰勝孰敗,美國對華政策難有實質性改變。儘管民主黨和共和黨「道不同」, 但在對華政策上卻高度一致。無論是特朗普、萬斯組合,還是賀錦麗、沃爾茲搭檔,代表的都是美國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對華政策將保持戰略延續性,其行事風格或有不同,但基本政策面不會出現顛覆性改變。
必須看到,美國的選舉政治已形成一種重複慣性。不管是共和黨重返白宮,還是民主黨繼續執政,在輿論壓力下,新總統都將展示對華更為強硬的一面,施壓、圍堵、遏制和孤立中國。在極端情況下,還會為標新立異而挑起新的矛盾衝突,陷入逐底競爭惡行循環。對此我們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第二,民主黨勝選或將加大干涉中國內政力度。歷史上,賀錦麗曽多次在涉華敏感問題上發聲,尤其在擔任參議員期間,在涉港、涉疆問題上說三道四,並成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的共同提案人,旨在授權美國政府制裁侵犯香港人權的中國及香港官員,以及侵害新疆人權的個人或實體。2019 年 8 月,她就香港反修例風波評價北京不尊重港人自主及權利,抨擊港府對和平示威者過度使用武力,高調支持香港所謂「民主運動」。
賀錦麗的競選搭檔沃爾茲雖與中國有不解之緣,但在對華態度上有一定的兩面性,被一些人稱為「深切關注人權問題的親華人士」。1989年大學畢業後,他通過哈佛大學志願者項目到廣東佛山第一中學教英語,任滿回國後與妻子創辦了一家「教育旅行冒險」公司,每年夏天組織美國學生到中國旅行,直至2003年才歇業。期間,沃爾茲往返於中美之間有30次之多。
儘管沃爾茲有中國情結,但受意識形態所限,他在人權等問題上對華態度相當強硬。作為國會議員,他是美國國會專事關注中國「人權」和「法治」的「中國行政委員會」成員之一,並屢次就中國「人權問題」發聲,還會見過達賴喇嘛,以及「學民思潮」召集人之一、「佔中」發起人之一、被定性為「反中亂港」分子的黃之鋒。可以預料,賀錦麗、沃爾茲如果勝選,「人權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將更為突出。
需要警惕的是,美國不分黨派,都在比誰對華更狠。其中,最明顯的還有被視為美國地緣戰略核心議題的台灣問題。初略統計,拜登任內曾至少說過五次,若台灣受攻擊,美國會協防台灣,對「台獨」的措辭也從「反對」,轉向「不支持」,直至現在的「不鼓勵」,其微妙變化耐人尋味。
作為拜登政府的二號人物,賀錦麗在台灣問題上自然也不含糊。2022年9月,她會見韓國總統尹錫悅時,重申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當局「自衛」,反對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強調維護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努力是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重要因素。訪日期間,她在橫須賀海軍基地霍華德號驅逐艦上稱:「我們目睹了東海和南海令人不安的行為,以及最近來自台灣海峽對岸的挑釁。」
同年1月,賀錦麗在出席洪都拉斯總統的就職儀式時,還與台灣當局時任副領導人賴清德會面,被台媒渲染為兩者「交談甚歡」,賀錦麗「支持台灣」。毋庸諱言,如果賀錦麗勝選,料將繼續保持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不變,進一步加強對台軍售,給「台獨」勢力撐腰打氣。
第三,特朗普涉台表態更為簡單粗暴。他曾直截了當地說,如果中國武統台灣,他會轟炸北京。只不過這種支持並非無條件的。不久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稱,「台灣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多年來保護台灣,他們卻偷走了我們的晶片事業……我不確定我們繼續(保護)下去還有什麼意義」。「要美國提供保護,台灣應該付錢」。
特朗普這番話明擺著是要向台灣當局收「保護費」。而特朗普的競選搭檔萬斯更強硬,他在被提名為競選夥伴後不到24小時就宣稱,美國不會允許中國大陸「武統」台灣。在2月舉行的慕尼克安全會議上,他還表示,如果美國在烏克蘭身上耗費了過多的軍事資源,以後可能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援助台灣。看來,特朗普若有機會重返白宮,在台灣問題上不會含糊,將更為專注地尋求美國利益最大化。
美國新澤西州拉瑪珀學院人文與全球研究學院教授陳鼎分析,無論是賀錦麗還是特朗普,似乎都比較不願意充分承諾美國會保衛台灣,但不管誰上台,美中競爭只會加劇。美國兩黨大體已有約定俗成共識,即視中國為對美國國家利益構成的「最大威脅」和挑戰,不太可能降低對台灣的支持。在「新冷戰格局」下,考慮到美中已深陷攸關影響力、價值與科技的激烈權力競逐之中,回歸傳統的對台戰略模糊政策可能不再符合美國利益。
顯而易見,特朗普上台後,在涉台問題上很可能會越來越鋌而走險。值得注意的是,7月8日,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遜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時表示,由俄羅斯、伊朗、朝鮮、委內瑞拉甚至古巴的夥伴政權組成的「軸心」每天早上醒來都想着如何打倒美國,荒唐地將中國比作二戰時期的德、意、日「軸心國」,對全球和平構成最大威脅,誓言美國國會必須集中精力用盡一切手段對抗中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旦特朗普上台,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很可能將從現在的「系統性挑戰」進一步上升為「敵對國家」。
難以忽視的是,在共和黨治下,中美經貿領域的衝突或將更為激烈。特朗普早就撂下狠話稱當選後「將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至少60%的關稅」,對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讓中方「無法在美國銷售這些汽車」。萬斯也在多個場合直指中國在經濟、軍事和技術方面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是比俄羅斯「更大的威脅」,也「是美國最大的威脅」,揚言「中國的崛起讓我感到非常不滿,我從來沒有把中國視為夥伴,而更讓我惱火的是美國政府的無所作為,」並威脅要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包括針對汽車產業的特別關稅,其態度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
然而,儘管中美關係的前景不容樂觀,並不意味着這兩個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體除了對抗別無他擇。美國對華政策雖存在戰略延續性,但不能排除新總統上台後為了推進既定目標,作出某種形式的戰術性調整。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沃爾茲早就意識到中國「是一個複雜的國家」,不贊同中美一定要成為敵對方,主張在「需要堅定立場」的同時,「可以在很多領域開展合作。」這無疑是明智的。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而兩國合作的領域越多,雙方走出雙邊關係低谷的機會就越大。
頂圖圖說:當地時間8月8日,沃爾茲在美國密歇根州。 圖源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