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今早(24日)首度訪港,與科學考察船「深海一號」停泊海運碼頭。政務司司長卓永興早上出席國家科考船「深海一號」攜同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訪港歡迎儀式,他致辭表示,祝賀科研團隊完成任務返航,祝願「深海一號」攜「蛟龍號」的訪港活動圓滿成功,期望能啟發更多香港年青人投身深海研究。
「深海一號」。
卓永興指出,這次訪港是我國第一台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訪港,也是我國深海大洋領域科考船時隔18年再訪香港。在香港各界積極準備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這一次訪問不僅標誌着國家在載人深潛科考技術的重大進步,也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海洋科研發展及生態保育的關心和支持。
卓永興致辭。
卓永興又指,這次訪港的「深海一號」和「蛟龍號」是國家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下「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的重大裝備。這個計劃由國家牽頭,聯同世界各地和香港特區的科學家,全方位、高精度地記錄和分析深海生境。這次調查不但為深海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基礎數據和資訊,也是國家推動深海生物安全養護可持續運用的重要舉措。
他說,一直以來,深海都是人類不易探索的領域,但隨着技術的進步,「蛟龍號」讓深海探索研究工作不再是天方夜譚。「蛟龍號」的成功下潛,尤其是首次搭載境外科學家,彰顯了國家在深海研究領域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強化了國家與國際社會在深海治理上的合作,並向世界展示了國家對全球海洋事業的貢獻。
他表示,這次訪問,航次科學家將參加由本地大學主辦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國際研討會。這不僅是一次交流科研成果的機會,讓更多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認識到國家在深海大洋事業中的卓越發展,激發大家對海洋研究的關注和熱情。未來,香港特區將繼續與内地攜手,共同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並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升競爭力及促進永續發展,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祝賀科研團隊完成任務返航。
參觀「深海一號」駕駛艙。
聽科研人員介紹「蛟龍號」。
向科研人員請教。
卓永興稱,船上參觀者中有1名本港初中生和2名小六學生勇於提問,反映他們對海洋探索的濃厚興趣與思考能力,令人欣慰。至於中外專家下午於香港科學館舉行科普講座,他希望更多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從活動認識到國家在深海大洋事業中的卓越發展,並啟發更多香港年青人投身於深海研究。
參觀深海採集的地質樣本。
項鏈海星(水深1415米)。
金柳珊瑚(水深2026米)。
虹柳珊瑚(水深1267米)。
紅珊瑚(水深1910米)。
蝦(水深1253米)。
結核(水深4668米)。
李慧琼認為深海探索不僅是科技成就,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在社交平台發文,提到在尖沙咀碼頭歡迎「深海一號」攜同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訪港。一眾人士在岸邊歡迎「深海一號」和「蛟龍號」靠岸,其後一同登上「深海一號」參觀,聆聽科學家分享國際深海科研考察成果。她認為深海探索不僅是科技成就,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並期望社會各界能攜手同心,共同營造良好環境,努力培養出一代既有科學精神,又具備民族情懷;既勇於探索,又有愛國精神的年輕人才。
主禮嘉賓大合照。
據了解,「深海一號」攜「蛟龍號」剛於本月1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後一次下潜,是後者首個國際航次,並搭載10多名中外科學家,包括8位外籍科學家與3位香港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後王琪和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張珊。當中王琪下潛最大深度達4700米,張珊則參與「蛟龍號」首次全女班下潛。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生命科學系教授錢培元於2024年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上為今次國際航次進行專題宣講,和中外科學家就航次科學目標、工作任務、參航人員等進行充分溝通,成功組建參航團隊,是香港發揮力量貢獻國家事業的良好示範。
「蛟龍號」前合影。
同學踴躍發問。
祝賀科研團隊完成任務。
圖源:卓永興、李慧琼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