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一個研討會上表示,北部都會區涵蓋「河套合作區」,成為粵港兩地合作的橋頭堡,政府將推出試驗性質的創新政策,促進香港與深圳的人員、資金、貨物、數據,甚至生物樣本的流動。這不僅標誌港深合作將進入新階段,更展現了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制度突破的積極態度。
深化粵港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實現各項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推動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是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需要。近年香港與內地就大灣區合作推出系列措施,打通很多政策堵點,兩地融合取得很大進展。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需要以勇氣和智慧攻堅,精準進行制度突破。河套區以科技創新產業為重點經濟活動,位置特殊,直接涉及跨境要素流動、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等課題,乃是最佳實驗田。當局實應用好河套區,大膽探索,破舊立新,進一步打通要素流動障礙,為大灣區制度性開放提供先行示範,在時機成熟時將應用層面擴大到北都以至全港,更好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
在建設大灣區的過程中,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擁有豐富的先行先試經驗,規則機制「軟聯通」不斷取得突破。例如滬深港股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陸續推出,大灣區跨境金融產品不斷豐富;110項「灣區標準」公布,「灣區認證」項目範圍不斷擴大,108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粵港跨境通辦,在便利人員、車輛、資金和貨物的北上南下等方方面面,均取得積極進展。
同時,對標國家對大灣區提出的各項要求,在「一國、兩制、三法域」下,港深之間的規則、機制差異,資金、人員和數據流通仍存在障礙。例如科研數據跨境使用受限,生物樣本跨境運輸涉及複雜的審批程序,資金調撥效率也受制於外匯管理政策。這些壁壘制約了深港科創資源的整合效率,需要大膽拆除不合時宜制度,既以變革思維突破局限,又有效管控風險,做到先立後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的對接點,是開闢制度和政策創新的絕佳抓手。
政府早前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多項專屬措施促進要素在河套區的自由流通,譬如針對往返港深兩地的創科人員實現「無感通關」;利用「白名單」機制,允許備案機構與企業實現科研貨物便利化清關;擴大內地科研數據跨境至香港園區供使用;實驗無人機低空運輸,提高物資跨境效率等。將河套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拆牆鬆綁,試行各要素流通優化安排,在閉環內推動要素流動從「有限開放」向「有序可控的便利化」轉變,可加強灣區科研協作,助力河套以至北都打造成世界級產學研平台,構建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促進香港創科發展。同時也能打破條條框框,拿出制度成果,為大灣區要素跨境流動探索可行路徑。以問題為導向行「破題之舉」,未來隨着要素流動壁壘的進一步破除,河套合作區將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創科改革的標桿,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獨特的「灣區經驗」。(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