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已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騙徒會根據不同的目標群體,設計不同的詐騙手法,誘騙受害人落入陷阱。去年網購騙案上升29.2%,加密貨幣或外幣兌換、演唱會門券和旅遊套票仍然是熱門網購騙案的種類。警方呼籲市民網購時應透過官方渠道購買,兌換加密貨幣更應光顧信譽良好的找換店或交易所,並持續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付款,盡量避免個人對個人的轉賬,以防誤墮騙案陷阱。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陳純青表示,2024年本港錄得33903宗科技罪案,比2023年的34112宗下跌0.6%,損失金額51.29億元,比2023年的55億元下跌6.7%。
網上購物騙案則錄得11559宗,佔整體科技罪案的34.1%。對比2023年雖然科技罪案錄得輕微下跌,但網上購物騙案卻上升2609宗,即29.2%,涉及損失金額比2023年上升接近87%,總額超過3.56億元。
網上購物騙案的熱門貨品類別包括演唱會門券、旅遊套票、服飾、化妝品、家具電器、電子產品、嬰兒用品及網上遊戲賬戶或道具等。而涉案金額大幅上升主要源自2024年多宗涉及大額加密貨幣或外幣兌換的案件,當中損失最大單一案件損失近300萬元。
陳純青指出,隨着啟德體育園在3月正式啟用,將會有多個大型活動陸續舉辦,包括多場演唱會及運動項目,活動不但吸引大批市民及旅客參與,亦有騙徒覷準有粉絲未能購票,在不同的購物平台開設帖文,訛稱有大量的內部票可供選購,而誘騙受害人購買,有部分騙徒會以不同藉口拖延出貨,令受害人到活動當日方發現所購買的門票未能進場或所謂的賣家沒有發貨。在2024年,網購騙案涉及演唱會門券佔15% 的案件,涉及接近1800萬元。相信隨着更多的大型活動在香港舉辦,同類型的騙案將會增加。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表示,2024年超過四成的網購騙案與Facebook有關,涉及超過6000萬元。詐騙專頁一般有三大特徵,包括騙徒開設的專頁一般只經營很短時間,如數日或數星期,而且沒有提供實體店地址或辦公室電話。第二是專頁的管理人員來自不同國家及刊登廣告以提升知名度。以及會聘用打手給予好評或留言,製造多人光顧假象。
梁以德說,在Carousell釣魚連結騙案中,2024年有超過7%的網上購物騙案以此新興的詐騙手法誘騙受害人提供銀行戶口資料,涉款約4300萬元。此手法主要要求賣家提供電郵地址以進行所謂的「付款流程」,以及在虛假的Carousell付款平台輸入自己的個人及賬戶資料。
此外,在2024年有超過4%的網上購物騙案與「彈票」有關,涉及接近2200萬元。這種詐騙手法的關鍵在於利用賣家對「戶口結餘」的誤解,以存入「空頭支票」令賣家誤以為已經收到款項。「賬面結餘」或「戶口結餘」可能包括並未結算的支票或交易款項,「可用結餘」才是戶口內可供提取的款項。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表示,在本港網購買家一般是透過第三方購物平台搜尋所需的貨品,然後聯絡賣方,在貨品交收及付款時就會離開第三方購物平台,變成以個人對個人的交易模式,確認過數及審核買家或賣家是否可信就變成個人責任。因此市民不但應利用第三方購物平台進行網購,同時亦應該依靠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付款,而非個人對個人的轉賬,令市民可以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追討。
此外,演唱會或其他大型活動的門券交易買家亦可透過官方平台實名購票,以將門票綁定個人身份證明資訊。如果購票者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席,可以將門票轉讓給他人,但必需在官方票務平台或通過主辦方指定的管道進行操作,並重新綁定新的觀眾資訊。此方法可以杜絕一票多賣及賣假票的情況,更可以令「黃牛票」絕跡。
梁以德呼籲市民應光顧信譽良好的賣家,盡量選擇當面交收。並應透過官方銷售渠道購買貨品;兌換外幣或加密貨幣時,應光顧信譽良好的找換店或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出售貨品時,不應單憑入數收據便相信付款完成。「戶口結餘」金額更新不代表成功過數,「可用結餘」金額才反映真正入賬狀況。付款前應先搜尋賣家的電話號碼、銀行戶口號碼、專頁名稱等,並留意負評。不要點擊不明來歷的連結及在非官方的網站披露個人賬戶資料。如有懷疑可在「防騙視伏器」輸入收款賬戶、電話號碼、社交媒體帳號等評估風險,或致電18222查詢。(記者 區天海)
頂圖圖說:(左起)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陳純青、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