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變AI賦能新引擎,匯聚技才潮湧大灣區。4月19日至20日,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在廣州召開。本屆大會聚焦「人工智能與技術經理人」主題,匯聚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投融資機構、服務機構等各領域專家,融合政策、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共同探討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本屆大會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鳳凰網聯合主辦,設置主題活動、高峰對話、資源對接、清單發布、簽約揭牌等板塊,包含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主場活動、「K說聯盟,尋跡廣州」主題活動、「粵鄂同行,新質共贏」主題活動、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協作聯盟會議、大院大所系列活動——成果轉化精準對接活動等系列活動。
深化AI探索與應用
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與應用,強化技術經理人在人工智能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大灣區實現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
商務部原副部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指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傳統產業升級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技術經理人道路,當務之急是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滿足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原二級巡視員、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周木堂表示,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與應用,契合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高地的需求;強化技術經理人在人工智能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將優化大灣區創新生態體系。
在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的當下,財政政策的導向與政府投資結構的優化,對創新生態建設中的資金支持、項目落地等環節影響深遠。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企業應在競爭性商業領域進行投資,而政府則應在市場失靈的領域進行有效投資。
AI驅動、全國聯動 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揭牌
大會期間,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正式揭牌。據了解,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發起成立,經過特批已在廣州完成實體化註冊。作為全國首個以實體化、市場化模式運作的成果轉化合夥平台,它以「AI+產業鏈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為核心驅動力 ,藉助「灣創成果轉化」小程序,構建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開創「技術經理人合夥制」這一嶄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國需求、全國解決」的開放式成果轉化樞紐,有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加快成果轉化進程。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稱,「技術經理人不僅是中介,更是資源組織者,需要幫助企業洞察產業需求,組織資源」。在他看來,技術經理人不應僅僅局限於成果與需求的牽線搭橋者,更應向着深度參與科創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創合夥人方向發展。
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學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路徑。大會現場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儀式。雙方以大灣區國創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為契點,打造國家級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型孵化載體,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孵化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區域產業升級。
大會現場面向社會集中發布場景清單、場景能力、技術需求及技術經理人招聘信息。本次發布以「場景牽引創新,協作賦能發展」 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性梳理應用場景與技術需求,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橋梁,激活創新要素流動,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灣創「科轉號」上線壯大「科創朋友圈」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致力於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系,推動有組織的成果轉化與有組織的全鏈條創新。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自主研發涵蓋海量科創企業、高校機構及成果信息的AI成果轉化派單撮合平台——「灣創成果轉化」平台,目前已匯聚超7000項科技成果,超2000項技術需求,吸引全國超1600位技術經理人註冊入駐,成為「出題者」與「解題者」的高效對接橋梁。
為進一步提升平台的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灣創成果轉化」平台傾心打造「科轉號」功能正式上線。自內測以來,首批來自全國各地進駐的機構用戶已超過100家,包括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等。
政企學研攜手開展全方位深度交流活動
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4月20日下午,「大灣區科學論壇—走進大院大所成果轉化精準對接活動」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舉辦。4月19日,「K說聯盟,尋跡廣州」主題活動和「粵鄂同行,新質共贏」主題活動也輪番上演舉辦,通過「K 說聯盟」的跨領域資源鏈接能力,構建「媒體+品牌+創作者+服務」的立體傳播生態,在擴大品牌聲量的過程中重構傳播價值鏈,助力企業和地方實現高效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