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位列香港十大致命疾病,2017年導致1223人死亡,占全年死亡個案2.7%。有團體早前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及照顧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醫療及支援需求》調查,並於今日(8日)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逾五成患者過去一年因急性發作需急症求醫,反映病情控制不理想,加重公立醫療負擔。專家呼籲提升公眾認知、加強社區複康支援,並引入精準治療方案。
此次調查由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聯同香港胸肺學會、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呼吸科護理學院及香港醫護聯盟展開。調查訪問近百名慢阻肺病患者及其照顧者,其中逾65%是患者本人,逾35%為患者家人或照顧者。
結果顯示,85%患者有吸煙史;56%患者患病1至5年,26.2%為6至10年,15%達11至20年。過去一年中,39%患者曾因急性發作2至3次前往急症室求醫,13.6%達4次或更多。過去1年曾到急症室求醫的患者中,55.9%需入院,其中17%更入院2至3次。
入院患者在深切治療部的經歷對日常生活和後續復康的首三大影響,分別是: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正常生活(86.7%)、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更加疲倦或缺乏耐力(86.7%),以及覺得身體機能有所下降(80%)。入住深切治療部後,有53.3%受訪者認為獲得的康復支援不足。
在藥物治療期望方面,患者和照顧者的關注點略有不同。患者選擇最多的是希望藥物能緩解症狀與改善肺功能(61%),其次是希望減少急性發作次數(42.3%),第三是希望減少急診/住院頻率(35.6%)。照顧者除了最關注緩解症狀(62.1%)外,還重視改善肺功能(51.7%)及提高患者自我照顧能力(58.6%)。
對於社區支援,最多患者希望獲得症狀管理指導(71.2%),如健康講座與運動班等;其次是病友互助小組活動(50.9%),最後是社區服務及資源轉介(45.8%)。
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蘇潔瑩醫生表示,急性發作會加速肺功能衰退,甚至致命,尤其在流感高峰期,「須從源頭減少發作,避免醫療系統惡性循環」。她希望社會更重視和認識慢阻肺病,臨床上看到肺癌病人很擔心和緊張自己的存活期,但極少有患者將死亡和慢阻肺病掛鈎。她建議,如果出現連續咳嗽、有痰及胸悶等症狀,應盡快到醫院接受相關檢查,比如肺功能測試,以準確診斷是否患有慢阻肺病。
針對受訪者對藥物治療的期望,香港胸肺學會主席羅偉霖給予慢阻肺病患者一些忠告,包括提醒患者接受肺功能檢查以監測病情,並按照醫生指示定時及正確用藥、定期覆診;若治療後症狀無改善或加劇,或患上呼吸道疾病應立即就醫。他同時亦建議吸煙的慢阻肺病患者要戒煙,另外每年接種流感或其他與呼吸道感染相關疫苗。
調查亦反映,不論患者或照顧者對社區復康支援有一定需求。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主席黃慧賢表示,在公眾教育上須增強患者和照顧者對慢阻肺病的認知,如肺功能的重要性、藥物認知及鼓勵患者參加胸肺復康訓練,以提升活動能力,減少氣喘,加強自我疾病管理能力。
香港復康會社區康復網絡社工陳浚熙指出,會方積極支援慢阻肺病患者,除了家訪服務外,也會舉辦病人活動,透過活動及運動,令患者注意用藥、留意肺功能,從而可走出社區。他期望將來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幫助慢阻肺病患者和其照顧者,包括引入更有效藥物治療,同時令公眾更了解和重視慢阻肺病。他補充,復康會亦會研究不同服務,包括太極運動等助患者提升肺功能,改善呼吸。
75歲患者蘇先生參與調查並分享個人經歷。蘇先生於2019年突然嚴重咳嗽並吐血,被診斷患有肺結核,經過半年治療後痊癒。然而,肺功能檢查卻顯示他確診慢阻肺病,肺功能僅余四至六成。蘇先生立即戒煙並接受藥物治療,但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嚴重是1個月入院兩次。有一次於濕地公園遊覽時突然慢阻肺病發作,感到呼吸困難,須再次入院留醫。他坦言,對生活有一定影響,感覺像背住個計時炸彈,不知甚麼時候就爆炸,不敢遠行或外遊,近幾年只到過離島和內地一次,運動也不敢做,只在家附近散步,而且晚上經常咳嗽影響太太睡覺,需要分房休息。
蘇先生認為,社區對慢阻肺病的患者缺乏支援,希望有更多復康訓練,同時有更合適藥物改善肺功能,令他們可提升生活質素,避免因急性發作而入院增加公營醫療負擔。他提到,外國有針對慢阻肺病的新藥物,相信香港患者也有機會用上,尤其病情控制不理想的。他期望政府聽到病人聲音,繼續幫助有需要的慢阻肺病患者。(實習記者邢子豪)
頂圖:(左至右)香港胸肺學會主席羅偉霖、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主席黃慧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蘇先生、香港復康會社區康復網絡社工陳浚熙、香港醫護聯盟註冊社工黃敏兒、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蘇潔瑩、香港呼吸科護理學院主席周文俊。記者 崔俊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