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長在隨筆】來到爨底下

【長在隨筆】來到爨底下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5-06-23 17:29:26 來源:香港商報網

    爨,這個字念Cuan,爨底下,是北京西郊山凹里的一個古村落。這個小山村最近很火,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建築風格,強力吸引着八方遊客。

    我的朋友苗先生說,抽空去看看吧,你一定喜歡。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來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從天安門向西行,跨過六條環城公路,就進入了京西山區。初夏的太行山,草木蔥隆,萬物生蕃,一片生機。在崇山竣嶺之間,順着山谷七拐八繞,來到一處開闊地。一個小山村掛在路兩邊的山坡上,房屋鱗次櫛比,村里車水馬龍,遊人如織。不用問,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爨底下了。

2.jpg

村路一線天

    車還沒停穩,一個小伙子就迎了上來:中午到我家吃飯吧,我家的魚燒得好!

    我看這小伙子眉清目秀,笑容可掬,一臉和善,頓時就有了好感。我說,到你家吃飯可以,你要當我們的導遊,帶我們轉一轉。他說,那是應該的。

    我首先發問,這個村莊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小伙子笑着說,說來話長。500年前,還是在明代,一家姓韓的弟兄3人,帶領全家老小,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來到北京一帶。發現這裏山清水秀,適宜農耕,就在這裏落腳生根,安下家來,自成一村。給村子起個什麼名字呢?從這裏往山上走,大約2公里,有一個村鎮叫爨里安,這個村在爨里安的下方,於是就叫爨底下了。

    就是這麼簡單。很多農村的地名,甚至城市街巷的名字,就是個地理符號。許多文學色彩,都是後人附加上去的,倒不如原始一點來的真實樸素。

    我接着問,這樣說來,這個村子的人都姓韓嘍?小伙子說沒錯。韓家頭幾代,人丁不旺,以至於只剩下姑侄兩人。為了延續血脈,姑侄成了夫妻,韓家這一支才得以香火不斷。現在這村里35戶人家,90多口人,都姓韓。其實往上數500年,他們本來就是一家。我問他,不用說你也姓韓嘍?他笑笑,我不姓韓,我姓劉,是韓家的女婿。

    小劉引導我們來到一個視野開闊的平台上,遠近高低,盡收眼底。爨底下四面皆山也,只有一條山路從村里穿過。放眼四望,只見山勢逶迤,連綿起伏,呈駿馬奔騰之狀,給這個沉寂的小村莊平添了勃勃生機。

    小劉指給我們看,村莊的正南面,有幾座山峰,像不像幾種動物?我們仔細一看,還真有點像。中間是一隻烏龜,似睡非睡,正在養精蓄銳;前面是一隻臥虎,伺機待發,虎虎生威;後面是一隻蝙蝠,注視前方,振翅欲飛。這三座山峰,當地人命名為福祿壽三峰,是爨底下的守護神。

    順着村里小路走上山坡,走進一座座四合院。在北京,四合院不稀奇,但山坡上的四合院並不多見,成群連片的山地四合院更是少有。而這個小小的山村,人口不上百,竟有60多座山地四合院。

    這裏的四合院依山勢而建。遠遠望去布局奇特,巧用空間,青磚灰瓦,錯落層疊,山腰上一道大牆把村子分為上下兩層。從對面山上看過來,整個村子像個大元寶,又像一幅八卦圖,陰陽魚,給這個村子增添了古老神秘的層次感,好像掛在懸崖峭壁上,故有小布達拉宮之說。

    平地的四合院,規制和布局差別不大,尤其是城市胡同里的四合院,就好像按圖紙施工一樣。這裏的四合院則不然,由於受山勢地形的限制,因山制宜,呈現出小型多樣的特點。

    我們來到一座院落,大門好像比別的院子氣派一些。進去一看,原來是一家地主的院子,前後共有兩進。除了面積稍大一點外,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小劉說,這村里就這麼幾戶人家,山上也沒有多少耕地,這也就是個窮地主。我看到院內牆上有一張條幅,上面寫着「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不僅啞然失笑。

3.jpg

村內小景

    眼前這一家比地主院還要氣派些。門口立有一塊牌子,上書「舉人院」。這麼小個村莊,出了一個舉人也不容易了。我進門一看,果然不凡,前後三進院落,寬暢明亮,地上有兩塊巨型踏足石格外顯眼,一塊青石,一塊紫石,寓意青雲直上,紫氣東來。小劉說,有的學生高考前特意來踩踩這兩塊石頭,沾沾靈氣,回去能考個好學校。我猛然想起,下星期我孫子大龍孫女寧寧都要期末考試了,趕忙上去踩了幾腳,祝願他們考出好成績。

    我問小劉,除了農家院,還有沒有公共場所?小劉說有啊,村里還有幾座廟呢!

    村南頭有座關帝廟。關公是山西人,韓家從山西來,山西人保佑山西人。關老爺是武財神,沒有錢了找他要。每到關老爺生日,廟裡香火繚繞,香客川流不息。我們來到關帝廟前,正趕上廟宇維修,沒有開放,只有下次再來了。

    關帝廟對面山坡上有娘娘廟,供奉着碧霞元君娘娘。碧霞娘娘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前來祭拜的也多是婦女兒童。有什麼心事,有什麼要求,受了什麼委屈,據說都可以找她傾訴,老人家有求必應。

    村北頭還有一座五道廟,供奉的是五道神。據說五道神官不大,很重要,在陰間主管戶籍。誰家死了人,先到派出所註銷戶口,再到五道廟報告,五道老爺才准予落戶。不然的話,到了那邊很多事情不好辦呢!

    村中間有一棵老槐樹,據說韓家落戶不久就種了這棵樹,已有400多年歷史了。韓家從洪洞大槐樹下遷出來,槐樹代表着鄉愁,看到大槐樹就想到了老家。樹上那濃密的槐葉,在微風吹拂下簌簌做響,訴說着無盡的鄉思。大槐樹下有塊大青石,大青石上有個馬蹄印,老人們說,這是當年山西人北上大漠留下的痕跡。

    離槐樹不遠,有兩口水井,井口已經封起來了,在這裏曾經拍過幾部電影。我問小劉,這兩口水井有沒有故事和傳說?他說這就是一口普通的水井,還能有啥故事?過去全村人吃水,洗澡,餵牲口,洗衣裳,都用這井裡的水,它養活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爨底下人。現在通了自來水,就把井封起來了。這裏的人真老實,他們不會說瞎話,如果在有些景區,多少故事都編出來了。(李長在)

頂圖:北京古村落——爨底下

責任編輯:林梓琦 【長在隨筆】來到爨底下
香港商報PDF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