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大學舉辦「激活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國際研討會

深圳大學舉辦「激活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國際研討會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10-16 20:30:09 來源:香港商報網

    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指導、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Neohelicon《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深圳大學編輯部承辦的「激活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國際研討會在深圳舉辦。深圳大學副校長張曉紅出席並作總結致辭;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負責人及相關專家,來自國內外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據悉,本次國際會議共設6場主旨演講、2場平行論壇,在線直播觀看近8萬人次。

    在當今數字化和智能化迅猛發展的時代,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們所理解的「公共空間」(the commons)。本次研討會旨在通過跨學科對話,找到創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促進公共空間的激活,進一步推動構建以集體福祉和可持續性為核心的現代社會。

2.JPG

深圳大學副校長張曉紅

    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戴永紅教授致開幕辭,Neohelicon主編、深圳大學特聘教授Péter Hadju致開場辭。

    12日,研討會共舉行五場主旨演講。在第一場主旨演講中,南京大學教授楊金才圍繞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對公共空間的培養和闡釋展開探討,強調社區意識和合作精神在社會主義中的重要性,提出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區重建的見解。英國斯旺西大學教授Daniel Williams探討雷蒙·威廉斯在1960年代的社會主義思想轉變。他指出,從特殊到普遍的轉變不僅是對少數族裔、弱勢群體等特定群體的賦權,也是對社會總體關係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構。

    北九州市立大學教授Tomoki Takayama聚焦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社區」(community)和「交流」(communication)概念的演變,從雷蒙·威廉斯的研究結果出發,揭示技術變革重塑了人們對於社會聯繫和社會群體的認知。

    在第二場主旨演講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徐德林指出,中國學者在文化治理這一新領域的工作很好地借鑑了托尼·本尼特、米歇爾·福柯和雷蒙·威廉斯等學者的理論,成功地發展了一套文化治理體系,並提議日後研究應重視公共參與和數字技術影響等問題。浙江大學教授王傑探討《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揭示其豐富而複雜的意義,並通過對《驚夢》的美學分析,把握《白毛女》在塑造文化共同體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劍以十七世紀和現代詩歌為文本分析,探討兩者的相似性,意為聚焦公眾健康問題,指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強調面臨危機時社區意識和互愛互助的重要性。

    在12日下午的三場主旨演講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寧、探討文學批評趨勢從人文主義批評轉向後人文主義批評,強調人類回歸地球萬物之一的重要性,並以孔子的仁愛思想為例,指出後人文主義批評是對人文主義批評的批判和挑戰,但兩者之間的連續性也不可忽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金雯聚焦多元文化的探索,指出當代科幻小說的來源是早期烏托邦小說,揭示冷戰時期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想象的辯證發展,強調多元文化機制的重要性。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以《沙丘》(Dune)為文本分析,展開討論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博弈以及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等,提供了對抗全球挑戰的新視角,指出人類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合作,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何衛華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例,探討中國傳統「天下」觀念的現代詮釋,分析其中的人類共同體思想,提供中國對世界主義的理解,強調人類共同合作建設美好地球的重要性。

    香港大學教授Daniel F. Vukovich通過對全球「新時期」的共時性分析,闡釋了新自由主義、緊縮政策及其後果,特別是這些政策引發的反彈和「民粹主義」的現象,探討了後緊縮經濟時代、全球資本主義矛盾和局限性以及新自由主義的可能衰退。日本東北大學教授Onuki Takashi探討工業小說在二十世紀威爾士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日本文學中的相似性與差異,如黑井千次、中里喜昭和中上健次的作品,運用雷蒙·威廉斯的社會主義小說理論分析所選作品與威廉斯晚期小說的關係。

3.JPG

新書發布會

    在13日舉行的主旨演講中,深圳大學教授江玉琴在發言中探討了「後人文主義」(Posthuamnism)理論框架下賽博格主體與主體性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更加流動和開放的主體性概念,以及通過技術接口實現的人類與非人類身體、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融合。匈牙利羅蘭大學教授Katalin Kroó運用符號轉換概念,通過The Symptoms公司的實踐案例,展示了社區戲劇如何為經歷個人和社會危機的個體提供表達和參與的機會,以及符號空間的重新概念化。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蘇娉探討了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在文學研究中揭示跨文化身份和社會融合的複雜性方面的作用。深圳大學教授PéterHadju討論氣候變化加速對社會崩潰的影響及其在學術、新聞和文學敘事中的體現,以奧克塔維亞·巴特勒的《天才的寓言》為例,分析了幾種政治隱喻:強調非合作、暴力對抗的人物可能反映霍布斯的權力政治哲學;把氣候變化視為未來問題可能忽視現實挑戰。

    本次國際研討會還設置兩個平行論壇,分別討論國籍、種族和女性主義等元素對文化塑造的複雜影響;文化、藝術、社會結構與城市空間在現代社會中的複雜互動和影響。

    研討會還舉行了新書發布會,深圳大學特聘教授Péter Hadju上台為新書《現代匈牙利文學與古典》(Modern Hungarian Culture and the Classics)揭幕。(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劉馨雨 劉宇晨)

頂圖:活動現場

責任編輯:林梓琦 深圳大學舉辦「激活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國際研討會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