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国发院: 中国改革 我们绐终没有缺席

2014-04-23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朱毛斋 未名壶

  博雅论道

  九号院与月坛北小街2号

  未名壶(发自香港)

  30多年前,一帮青年学者在九号院与月坛北小街2号两处就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自己的专长和知识为中国的改革献计献策,并产生了强大冲击性和震撼力。

  中国经济改革走过35年历程,它改变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面貌与格局,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改革的最初十年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和震撼力,而亮点之一是“中青年”学者的深度参与。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留在脑海的记忆至今是如此深刻隽永,像湍急的河水,没有随时间流走,却在心底的河床上,冲刷出一道道深深的痕。

  青年学者登台参与改革始于1979年,许多人用“九号院”、“四君子”、“农研室”等来记述“摇摇晃晃却充满惊喜”的第一步。人们不会忘记翁永曦、黄江南、朱嘉明和王岐山四位年轻人的名字,更不会忘记为他们搭桥铺路的杜润生老人。

  1979年,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新上任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杜润生在思索。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希望抓住历史机遇,为信任他的国家领导人和改革事业做出贡献。在极左思潮依然强势的大背景下,他需要绕过守旧势力的高墙,寻找更多支持者。

  同年,31岁的翁永曦结束知青生涯回到北京,到农民报当记者。他与社科院工经所研究生黄江南、朱嘉明走到一起,召集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讨论问题。为了将自己的想法传递上去,他们结识了不仅有背景而且有理想、有见识的王岐山。王与翁同岁,在社科院近代史所工作。四位年轻人很快达成共识,将自己关在车公庄北京市委党校的一间空房子里,针对当时中央政府“洋跃进”和守住旧体制思想可能带来的后果起草一份报告。这个核心为“抑需求,稳物价;舍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的报告,通过王岐山之岳父姚依林转交给陈云,又到了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手里,随后就有了中国改革历史上第一次“老青对话”。

  还是这一年,陈一谘从农村回京,进入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他结识了正在北大经济系读书的邓英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之子),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到安徽农村14个县调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在提交调查报告后不久,陈一谘和邓英淘、王小强、何维凌、杨勋、江北辰、白若冰、张木生等人成立了一个研究农村问题的组织,不久周其仁、陈锡文、杜鹰、罗小朋等人也加入进来。

  很快,两批年轻人都聚集在杜润生周围,参与起草1982年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号文件。没过多久,国家农委取消,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农研室)取而代之,同时还有另外一块牌子,“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为年轻人正式登堂入室提供了平台。翁永曦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副部级),王岐山后来担任农研室属下的农研所所长,1987年美国归来的林毅夫博士也加盟担任副所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也走上历史舞台,在邓力群和杜润生的支持下得到编制和经费。

  人们经常用“皇城根”来形容中国核心决策机构,而高级智囊与执行机构无疑是偏西的月坛北小街2号院和三里河片区。

  月坛北小街2号院在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政策研究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三栋四层的苏式建筑,2号楼汇集了社科院经济四所即经济所、工经所、农经所、财经所和十多个经济类学术杂志编辑部;对面的3号楼则有国家物价总局、国务院价格领导小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大门口的1号楼是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

  70年代末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薛暮桥、于光远、马洪、许涤新、刘国光、刘明夫、骆耕漠等人,以及随后成为大师的董辅礽、蒋一苇、吴敬琏、张卓元、周叔莲、赵人伟都在此院工作。马洪于78年组建工经所,朱镕基是他发掘的干将之一,黄江南和朱嘉明均为工经所研究生,而陈一谘在农经所。

  198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三大经济研究中心,其中“经济研究中心”与国家体改办合署办公,总干事为薛暮桥。“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设在3号楼二层,马洪任总干事,工作人员以黄江南、朱嘉明和80年代闻名遐迩的“曹破产”(曹思源)等年轻人为主。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设在1号楼,与国家物价总局、国务院价格领导小组合署办公,同样也聚集了一批活跃的年轻人,包括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创始人田源、北京商品交易所创始人乔刚,还有提出国际大循环理论的计委经济研究所年轻学者王建。笔者也是活跃的这批年轻人中的一位,与马凯同一天报到上班,与毕井泉北大同窗,除了从事价格改革研究,还兼任机关团委书记和中央国家机关团委委员。与田源经常联名写文章,由于名字相仿又住在隔壁经常被误认为是兄弟。

  经济四所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更有一大批代表着未来的人物,包括华生、何家成、张曙光、田雪原、樊纲、马建堂、邓英淘、张学军、边勇壮、蔡昉、江小涓、刘世锦、李扬、李晓西、刘纪鹏、高粱、蒋跃、王逸舟、陈东琪、陈佳贵、汪同三等。

  2号楼与3号楼相隔不足20米,中午吃饭时间,许多年轻人会端着饭盆凑在一起,交流改革动态和学术问题。晚上住在单身宿舍的人经常一起打兵乓球,甚至互相介绍对象,陪伴着出去相亲,真是个充满激情与遐想年代。

  1985年6月,国务院将三大研究中心合并为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发展中心),田源被任命为党组成员和常务干事,成为最早进入部级研究机构班子成员的年轻人。

  另一个智囊机构是体改委及体改所。1980年5月,国务院体改办成立,国务院秘书长杜兴垣兼主任;1982年升格为国家体改委,赵紫阳总理兼主任,薄一波、杜星垣、安志文、周太和、童大林任副主任,随后又任命贺光辉、高尚全、刘鸿儒等为副主任。体改委负责拟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统一研究、筹划和指导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后来,许多年轻人从体改委走向政坛,包括王岐山、马凯、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洪虎、宋廷明、彭森、李克平、范恒山等。

  两年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研究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亦随之成立,陈一谘任所长,骨干人物包括王小强、徐景安、李峻、张刚、宋国青、张少杰、刁新申、杨冠三、白南风、盛洪、刘鹤、张维迎、赵渝江、许刚、崔鹤鸣、黄小京、杨晓等。

  体改所一成立,就在1985年2月至11月,与北京青年经济学会组织有21个部委、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参与的大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近400名专业人员、研究生、大学生,对23个试点城市做调查,形成了130余万字的156篇调查报告。这也是中国青年学者的一次实证研究的努力。他们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现代经济方法理念阐述观点,其中包括新古典经济学、走向未来丛书介绍的新方法和科尔奈关于社会主义“短缺经济学”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和角度。

  (本刊今期推出新的专栏“博雅论道”,由七位经济专家轮流主持,他们散居全球各地,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前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故联合笔名为未名壶。未名湖是北大的象征,壶者,湖也,义包容,一壶浊酒,月旦春秋。今期主笔田军,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居香港,英国某上市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