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民俗溯源 老關東人的防雨用具

2014-05-15
来源:香港商报

  進入農耕時代,人們學會了編織,就編織了各種防雨用具,人用的有蓑衣、草帽,蓋醬缸的有醬缸帽子,簡稱醬帽子,苫蓋物品的有炕蓆。這些物件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廣大農村中還在使用。

  蓑衣是進山狩獵、采集山野貨及放牛、放馬、放豬的人還有趕車人的必備之物。蓑衣有領無帽,大半身長,披在肩上,領口有繩繫於脖子上,頭上戴頂草帽,這樣下多大雨都不怕了。

  老關東人的蓑衣是用椴麻編的,少數也有用烏拉草和蒲草,也有用馬蘭草和蕁麻編的,椴麻比較結實耐用,一件椴麻蓑衣可用上一二十年。椴麻就是椴樹的內皮,春天剝椴樹皮,選好椴樹后,量好一定的長度,上下環形鋸開,再上下立拉一刀,就可以順利地將樹皮剝下來。樹經過一冬天,樹皮與樹干之間漿水小,是最好剝的時間,所以選擇春天剝樹皮。再將樹皮放在水泡子里漚,三五天左右就漚好了。漚好后將外面老皮剝掉,專用內皮,編的時候是從領口開始編,外面是一層層麻絲,內里是一個個的斗方格。編好后,有的還用豬血浸泡一下,更能增加使用的年頭。草帽是用秫秸篾編的,形狀是下圓上尖,內里縫上一個草帽圈,上繫有帶。草帽外皮光亮,編成人字形花紋,手藝好的人還可以在上面編各種文字,多數編自己的姓或名。

  清末民初時則有桐油雨傘,但多限於城鎮買賣人家和大戶人家使用。桐油布則比較普遍,扯個一米左右見方的桐油布,既可防雨,又可以包東西。上世紀60年代則有塑膠布,出門時帶上一塊,下雨就扯出來披上。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