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以暴治乞”是社会心态的集成影像

2014-06-16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日前,一则小伙子在上海地铁上暴打乞讨老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网友热议。有专家表示地铁乞讨固然是扰乱车厢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但是用“以暴治乞”的方式不仅得不到公众的认可,更将受到法律的追责。

  在地铁这个流动的公共空间,乞讨老人同样找到了生存机会。作为一种偏离社会规范的失范行为,地铁乞讨固然违背了公序良俗,“以暴治乞”却是一种错乱的纠偏方式。鲁迅先生曾说,“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原本值得同情和怜悯的乞讨老人,为何会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上看,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一摩擦就很容易引发纠纷和冲突。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矛盾不仅来自利益博弈,也来源于意气之争。心情不佳也好,认为老人乞讨一天比他工作一天工资还高的相对剥夺感也罢,都让小伙子心中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采取了“以暴治乞”来发泄不满。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所言,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作为当下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之一,暴戾和炫富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市场化所导致的金钱崇拜将社会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动物关系,把本来存在于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法则变成少数人的公理,把人类文明行为退化为野蛮的刺激—反应模式,暴戾情绪的弥漫,让人们彷佛置身原始的丛林社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比较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小伙子心理失衡;公共空间的匿名属性,让小伙子有了“剑走偏锋”的胆量。殊不知,“以暴治乞”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乞讨老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自己也会面临法律的规训与惩罚,当真得不偿失,是一种“双输”格局。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乞讨老人通常被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他们利用真假难辨的残疾、悲苦故事来赢得同情和悲悯,实际上却赚得荷包鼓鼓,比一般的上班族挣得还多,甚至有乞丐回农村老家盖起了“豪宅”。可是,迄今为止,都没有关于乞丐生存状态有信度和效度的社会调查。对乞讨老人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偏见与成见,难免会有“误伤”。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变得糊涂”。小伙子的轻率与糊涂,就在于他没有笃定的文化信仰,没有平和的心态;心理失衡的他,最终选择了“用拳脚说话”。在他的身上,投射着社会心态的集成影像——忽悠、暴戾、冷漠……只有提高失范行为的违约成本,才能消减“以暴治乞”。(杨朝清)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