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经济增长46倍 钞票面额为何不涨

2014-06-18
来源:凤凰网

  最近农行有个人预计今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可能会发行面额为500元和1000元的钞票。不出所料,人民银行很快否认了这一说法。

  其实在10年前,我就看到茅于轼写的建议发行大额钞票的建议,主要的好处就是节省钞票的发行成本,也便于携带。

  据我很多年前的了解,一张100元人民币钞票的印制、制作成本在1元左右。目前社会中流通的钞票,在5万亿元以上。假设全社会流通的钞票全部是100元面额的,则至少制造这些钞票人民银行的总成本在500亿元。如果每年有10%的残旧钞票被回收更新,则每年的成本在50亿元。1张10元、20元和50元面额的钞票,其印制、制作成本比100元面额的钞票少了了多少。假设每年所有面额的钞票更新费用是100亿元。如果发行500元、1000元面额的钞票,其发行、制造成本比100元面额不会有明显的上升,但市场上流通的钞票总张数则会明显减少,如果减少一半,相当于人民银行每年因此节省了50亿元的钞票发行、制造、回收成本。

  根据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声称地震无法预测却年复一年在消耗国家财政局拨款的机关,2013年的预算在40亿左右。因此发行大额货币节省的钱,可以多养活一个地震局。虽然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达10万亿元以下,但毕竟省下50亿元,还是可以办不少事的。

  中国人喜欢携带较多的现金,这和西方人不太一样。这当然也是中国游客容易在西方国家旅游时遭到抢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社会习惯不是两三年就能改变的。如果发行1000元面额的钞票,则10万元的现金,体积就会减少90%,不仅容易携带,也更安全。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假设现在中国只有最大面额为10元的钞票,则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感觉非常麻烦。

  钞票的最大面额,要与社会中现金交易的平均单价相称。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最大面额钞票是10元,到了1987年,中国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首次出现了50元和100元面额的钞票。当时中国不少居民,在手持这些大额钞票时,往往有舍不得花出一张的想法。在1987年,中国的GDP是1.21万亿,到2013年,已经增加到56.88万亿。在经济总量增长了近46倍的情况下,最大面额钞票一直未变,显然落后于经济增长的现实。

  反对发行大额钞票的主流观点是会加大通胀的压力。这种说法我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中国流通中的钞票截至到今年5月末为5.8万亿,但同期广义货币总量达118万亿,如果发行大额的钞票,只会导致对流通中的钞票总量的需求发行很小的变化,而不会对广义货币总量的存量产生影响,怎么会增加通胀的压力?难道社会中的商品会因为人们携带大量现金方便了就会涨价?

  部分人还因为遇到假钞损失大为由反对发行大额钞票。但个人完全可以拒收大额钞票而要求较小面额的钞票。更何况,同样是1万元,如果是千元面额,则10张钞票中发行混在其中的1张假钞,难度要比100张百元钞票中的1张或几张假钞要小得多。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的思维。

  尽管如此,我个人仍支持人民银行暂时不发行大额钞票的决定,主要原因是不利于通胀预期的管理。社会生活中,唯心思维到处都是。温家宝在大概2009年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时指经济和金融中投资人、消费者的信心能起到和实际的经济刺激一样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信心,则银行敞开供应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也未必有企业敢借,则经济刺激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以美国为例,其实美国的大企业利润状况从2010年起就一直不错,但企业家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敢增加投资、增加雇员,于是美国经济恢复一直乏力。

  虽然大额的钞票发行实际上不会增加通胀的压力,但对于广大的居民来说可不是这么想的,出现大面额的钞票时,较多的人会有物价要上涨的判断。这种错误的想法比较普遍时,就能实际地增加通胀的压力。这就如同食盐中所含的碘对减少日本核电站事故对中国的影响基本没什么用,但中国照样出现抢盐现象一样。在任何一个国家,通胀都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温家宝在离任前,在外国访问期间,曾在英国的金融时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根据他的经验,通胀和腐败是政局不稳的两大因素。所以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一直是大局,唯独在出现通胀时,中国宁可牺牲一两年的经济增长,也要把通胀控制下去。所以中国一直是金砖国家中通胀最低的国家。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中国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发行的,80年代末中国搞物价闯关,物价上涨较多。或许这就是人民银行对发行更大面额钞票非常谨慎的重要原因。(本文来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黃錦霞]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