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中國傳統醫學:艾灸

2014-07-15
来源:香港商报

        灸療是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歷史悠久,其起源已難稽考,遠在文字創造前即已萌芽。古人發現受到烘烤后身體舒適、病痛緩解,烤火過程中不慎被灼傷了某處,竟使疾病減輕或消失,於是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部位。從用各種樹枝施灸,發展用艾施灸,最終形成灸法。

  甲骨文中有商周時應用灸法治病的記載,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左傳》,它詳細記載了公元前518年醫緩給晉景公診病時的一段話,醫緩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這里所講的「攻」,即指灸法,「達」即指針砭。「灸」字,在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的是《莊子狺盜蹠篇》,「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灸療就已經盛行。

  1973年底,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兩種傳本的古代經脈著作,一種是《足臂十一脈灸經》,另一種是《陰陽十一脈灸經》。《黃帝內經》對灸療的起源、適應證、處方及禁忌證記載頗多,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為灸療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貴要略》二書中論火灸者27條,其「陽證宜針,陰證宜灸」,對后世醫家有深遠影響。

  隨著灸療學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灸療專著,其中三國曹操之子魏東平王曹翕撰集的《曹氏灸方》,魏晉時期黃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詳載全身349個經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壯數。該書對后世頗有影響,并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國。

  東晉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中收錄多種灸療方法,對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記載較詳細,首創了隔物灸。葛洪是倡導灸療的先驅,并引起人們對灸療治急症的重視。葛洪的妻子鮑姑,擅長灸法,尤以治療贅瘤與贅疣而聞名。

  晉隋時醫家陳延之所著《小品方》的特點是取穴少,而灸壯多。唐代孫思邈撰集的《備急千金要方》,提倡艾灸與藥物結合運用,注重灸量,施灸壯數多至幾百壯,書種收載了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鹽灸、黃蠟灸等。還有用竹筒及葦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

  唐代王燾注重灸療的應用,指出:「適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故書中「不錄針經,唯取灸法」。唐代已有了「灸師」這一專業之稱,如唐代韓愈的《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說明此時灸療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中分述「皇帝灸法」、「扁鵲灸法」、「竇材灸法」中為防止和減少燒灼痛,還載有睡聖散,使病人在昏睡中施灸,這是將麻醉方法應用於灸療的最早記載。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對於灸療論述甚詳,為后世針灸醫籍所引用。聞人耆年的《備急灸法》、莊綽的《灸膏肓俞穴法》對后世頗有影響。

  元代羅天益,著《衛生保健》一書,主張針灸與藥物并重,強調溫補脾胃用灸、防治中風用灸。

  明代是我國針灸的全盛時期,初現了「桑枝灸」、「神針火灸」,后又發展為「雷火針灸」。張介賓的《類經圖翼》介紹了各類病證的灸療處方。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鑒狺刺灸心法要決》介紹了19種病證的灸療處方及操作方法。吳亦鼎的《神灸經綸》是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灸療專著。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