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大陸與韓簽FTA對台的冲擊

2014-07-26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潘锡堂

   陸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第十二輪談判18日落幕,兩國針對服務貿易及投資領域達成共識;第十三輪協商將於9月在大陸召開,力爭年底前簽署。

  陸韓FTA一旦在年底前達陣,對台灣出口的冲擊絕對不容小覷;台灣因應的首要之務是,必須加速和包括大陸在內的其他國家地區,洽簽各項經貿合作協議,不宜一再虛耗延宕下去。

  台韓對陸出口六成重疊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經濟體,經濟發展以出口為導向;韓國經濟發展也以出口為主,台灣與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均是大陸,兩者出口至大陸的產品有六成的重疊性。

  近年,隨着陸韓經貿合作的加強,加上韓國采取低價策略,其商品於大陸市場的市占率大幅提高,一旦年底前陸韓完成FTA談判,韓國對大陸出口競爭力勢必大增,相對台灣產品出口至大陸就更為不利。事實上,馬政府對於台灣與韓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消長早有警覺,近幾年來更力圖縮小和韓國的差距,因此規劃「立足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經濟戰略,尤其希望藉由兩岸經貿合作的持續強化,有效因應區域經濟整合快速推進中,台灣可能遭致被邊緣化的危機。

  由於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以及大陸在ECFA對台灣大幅讓利,因而台灣在大陸市場占有先天優勢,但近年韓國急起直追,台韓出口大陸產品雷同度又極高,台灣優勢所剩無幾,一旦陸韓FTA先於兩岸服貿、貨貿協議簽署,對台商在大陸市場版圖將構成極大威脅。

  由於目前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受阻,一旦陸韓FTA生效,預估台灣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將暴露在「轉單風險」中,約有24.7%、386億美元的工業產品受影響。其中,有2%至5.4%的工業產品,約31.6億美元至84.2億美元訂單,可能會被韓國取代。一年受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有大陸進口關稅5%的面板、關稅6.5%的石化產品;損失超過1億美元者,像是鋼鐵、偏光板、紡織。其他像是汽車、工具機、玻璃等,訂單年損金額也高達千萬美元。

  此外,陸韓FTA生效之后,雙方在很多關鍵的產業領域將開展深層次的產業鏈合作,挖掘新亮點。陸韓可能會找到很多新的增長點與合作空間,如此發展趨勢必將影響台灣藉由兩岸產業合作所能獲得的市場利益。

  當前台灣必須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主要的考量不但在避免周邊國家形成的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的排擠,更重要的目的在維持台灣已經融入的全球價值鏈與供應鏈體系。如果台灣不重視及積極參與,未來在此供應鏈體系中既有的地位很可能被他國取代。

  陸韓FTA或有后續效應

  事實上,對台灣更具殺傷力的是陸韓FTA可能引發的后續效應。由於陸韓FTA將可能促使日本加速陸日韓FTA之推動。如果陸日韓FTA加速,又可能使RCEP早日完成,將對台灣對外貿易及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帶來更大壓力。

  對台灣而言,最令人扼腕的,絕不是陸韓年底前要完成FTA談判,而是台灣與韓國分別和大陸洽簽類似經貿協議,台灣由領先變成落后。此外,相對韓國和大陸洽簽的FTA屬於一次到位,兩岸簽署的ECFA,卻僅是兩岸經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后續有賴「投資保障、服務貿易、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等四項協議的簽署,方能得到落實。令人遺憾的是,迄今僅有前年完成《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簽署生效,去年6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目前仍因立法院朝野立委意見紛歧,遲遲無法通過審查。

  面對陸韓FTA加速進展,台灣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只有盡最大努力排除服貿及貨貿協議立法審查或談判的政治阻力。如果朝野能夠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審查程序及實質內容上坐下來好好協商,而非以選舉考量升高對立并導致立法空轉,則不難達成最終共識,也必然有助於服貿及貨貿協議的后續處理及談判進度。如果能夠趕在明年中以前達陣,陸韓FTA對台灣的影響就可降至最小程度。

  總之,融入區域經濟體,時間已不站在台灣這邊。大陸與韓國FTA今年底即可簽署完成,韓國輸入大陸商品將因關稅大幅降低而提高競爭力,台灣輸入大陸商品必然受到嚴重冲擊,凸顯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的重要性。

  如果在野黨蓄意讓這兩項協議在立法院都過不了關,將成為扼殺台灣經濟發展的罪魁禍首。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