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設創科局推科技創新

2014-08-09
来源:香港商报

  文/「保護中環運動」總召集人 楊雨霑

 
  最近,筆者分別訪談幾名專上學院資訊科技教師、大學教授和商家,得到一個奇論,就是大家都摸不透市場。據了解,在科技人力市場方面,因看不透就業前景和接受不了外判薪酬偏低,修讀大專資訊科技課程的青年愈來愈少,相關課程縮班問題嚴重。在科研項目市場方面,大學產出了不少科技發明和科技新概念,但其中很多流於學術,不夠商業化。科技創新,需要透過發明商品化(invention commer-cialization)實現,由於沒有針對特定產業之難題進行深耕細作,不少項目很難為產業鏈增值,進而產生巨大市場價值。至於科技產品推廣方面,受訪商家因難以有效回應消費者對智能的欲望,快速調整和推行自己的產品路線圖,及時提供合適的用戶信息和用戶傳播體驗,以致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知識經濟時代里落后於人。
 
  科教資源未高度整合
 
  以上窘境,說明了幾個核心問題:
 
  其一是本地科教資源未能高度整合,不能透過「產、教、研」結合創造香港和珠三角新優勢。科技沒有產業不成,科研沒有產品化,只是諮詢項目。環顧現在,香港面對的科技發展樽頸是「科技創業家創新精神」不足。若港府不審視科技政策,在10年內創造好科技產業環境,那麼幾年后,就算是河套全部落成,也可能淪為教育工廠區!筆者不願看見河套的科研中心是港商的「牛琴」,港府才臨時抱佛腳!千萬個港深學院的理工生、科研生、科技管理生將如何自處呢?
 
  其二是社會對科技創新的理解,滯留於傳統經濟時代,正如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所言,當科研界只是技術性認知,而商界只留在微觀認識層次上,社會就很難跳到宏觀層面(包括經濟增長、就業、貨幣、經濟質量、經濟結構等等)全面去思考知識經濟,并因應新興業務(如雲計算、移動技術、大產品、大數據等等)去打造智能城市和新興產業(如服務軟件業),改革傳統行業(如打造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健康服務平台等等),并形成一條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政府需要憑着靈巧的悟性和洞察力,以變應變,促成科技創新和投資,而不是用傳統經濟和工業時代的理性思維,在科技創新政策上小修小補。奈何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之泉源只是本地「保守」官僚、少數知名人士和部分外國力量的結合,內地產、研、官、學力量似乎被忽略,本地中小企更往往被拒諸門外。「狹隘」思維的結果,就是「創意推動力」薄弱,自以為「外國月亮更圓」。事實上,在不少內地人眼中,香港在創新方面還不如深圳。
 
  科技發展要有新視野
 
  朱經武教授曾說:「科技發展未必全取決於土地」。人稀的芬蘭尚有諾基亞,土狹的新加坡仍可發展出污水净化和其他科技,河北寧晉縣更培養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企業!不可能的地方,不可能的人才,往往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創新,離不開科技人才;創新,離不開高科技基礎;創新,全賴社會奮斗。如果說香港沒科技人才,似乎對高等院校不公,例如中大和港大擁有一流醫學實驗室和優秀醫生,支援中西醫藥科技發展無難度。人才非沒有,問題是誰做主要推手,拉攏業界和學術界發展「港版輝瑞」?以應用科技為例,香港的B2B電貿方案公司,可將技術支援外判給本地甚至內地生。地域不會是界限,問題是誰去推廣中港科技合作交流?
 
  其實,有不少中小科技企業家,滿有熱誠,奈何前屆政府不積極支援專利申請、研發和驗證事宜,結果企業家換來一肚氣。很多朋友恨透香港「加簽」制度,寧願北上申請專利,節省費用和減少麻煩。當知識產權制度有諸多限制時,再多電視推廣亦徒然。
 
  有朋友小本經營創新模具,他寧願「不斷創新」,也不耗資十萬搞專利申請。有另一位朋友,她的公司專門發展高科技通訊產品,包含GSM、3G和4G技術。3 年前她的公司發明了4G Repeater,用作手機網絡覆蓋,需要電訊管理局的合格驗證才可接港單,所得回應竟是沒有相關4G驗證測試設備,并着她去接觸合資格外判商(包括生產力促進局)。
 
  從朋友得悉,這些外判商全部沒有相關設備,甚至技術不達4G標準。窮途多末路,幸經多番交涉,管理局才網開一面容許外判商使用朋友提供的專用測試設備。筆者慨嘆,高科技辦不好,是部門不細心、效率欠佳和服務熱誠不足!
 
  據多年坊間意見,「政府不想做,會找到藉口;若想做,會找到方法。」上屆政府費盡心力花3.5億元搞好上海世博香港館及實踐區,在外推廣智能卡和RFID技術,為何對整體高科技,從戰略部署到機制和重大問題,竟不能運籌帷幄?
 
  筆者不懷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管治能力,但科技發展要有新視野、科技熱誠和創新智慧,似乎局方仍難擺脫商界思想枷鎖。
 
  筆者強烈要求設立創科局,把科技轉化為地區發展核心,協助中小企和內地廠房創新經營模式和提高附加值,并培育新興科技產業對應「十二五」戰略和本地環境。
 
  該局要積極吸納科技和市場專才,克服現有機制和創新障礙,走出「無為而治」的心態制約,致力解決科技投資氣氛淡、高新科技融資難、租金貴和稅務優惠問題等。筆者希望政府能豁出去,為科技發展創新局面!
[责任编辑:劉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