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熱門話題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再現老一輩集體作為

2014-08-18
來源:中國網

   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师的隆重紀念。剛剛看過幾集,覺得有如下亮點。

  一、真實地反映了鄧小平推動歷史轉折的背景

  1976年是中國傳統的龍年。而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年初,人民失去了周恩來總理。4月,鄧小平被再次打倒。7月,德高望重的朱德總司令去世。接着,發生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巨大破壞的唐山大地震。9月,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在“四人帮”的瘋狂破壞下,整個國民經濟遭到更加嚴重的損失。但這一年又是值得關注的一年,就在這年的10月,中國共產党一舉粉碎了由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組成的“四人帮”,鏟除了國家長期動亂的禍根。因此,這又是為中國結束“文革”走向改革带來巨大歷史機遇的一年。

  持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雖然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而宣告結束,但長期“左”傾錯誤造成的巨大歷史惰性力,卻使中國這艘航船,一時難以返回正確的航線。特別是當時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提出和堅持“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更增添了端正航線的難度。而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系列嚴重問題,諸如貧窮、落後、動亂、冤假錯案等積重難返,這又迫切需要中共中央給予解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就是在這樣一種復雜的背景下展開的。

  二、客觀地揭示了歷史轉折時期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這些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造成的。這一客觀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文化大革命”後期曾以嚴重激化的形態表現出來,這就是1976年4月爆發的“四五運動”。這看起來是人民群眾為悼念周恩來、支持鄧小平、反對“四人帮”而進行的斗爭。但從更深的層面分析,實質是中國共產党和人民群眾為盡快實現“四個現代化”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運動,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執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會主義事業,党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帮”這場關系党和國家命運的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正當人民群眾渴望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的時候,中央主要領導人力圖繼續維護“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引起了党和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

  該劇客觀地揭示了人民群眾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就是要求作為執政党的中國共產党能正確處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工作重心。人們通過1975年的整頓實績,寄希望于鄧小平擔負這個重任。

  三、生動地體現了那一代知識青年的真實生活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由于國家無法解決歷年新增長的社會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問題,而不得已要求初、高中生上山下鄉。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前往農村。當時可以說不少青年是“滿懷熱情”投入到這場運動中,“廣闊天地煉紅心”。“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鄉聯系在一起。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到邊疆去,經受了長時期的艱苦勞動鍛煉和生活上的磨難,為開發祖國的不發達地區,為發展農村的生產事業、農田水利建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批知識青年中既有像習近平、李克強那樣志存高遠艱苦奮斗、努力學習的人;也有像電視劇中田源、夏建國那樣“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為民敢于挺身而出的人。但是,大批知識青年學知識、學文化最好的青春年華,不得不在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的貧困山區和落後農村度過。這就不能不給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造成難以彌補的年齡斷層,給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带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四、真實地再現了老一輩共產党人的集體作為

  該劇真實地再現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党內老一輩革命家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後這個重大歷史關頭,為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進行的斗爭。他們同心同德,因勢利導推動歷史實現偉大轉折。這期間,作為中央主要領導人的華國鋒“党性原則強,自覺維護團結,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光明磊落,作風正派”。積極行動,為推動歷史轉折作出了獨特貢獻。葉劍英積極參與粉碎“四人帮”的斗爭,這為實現歷史轉折奠定了基礎。他積極支持恢復鄧小平職務、出來工作,勸說胡耀邦到中央党校干出一番事業,為實現歷史轉折作出很大貢獻。當得知粉碎“四人帮”,胡耀邦適時提出:中興偉業,人心為上,停止批鄧,人心大順;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這三條建言准確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陳云、王震等積極支持粉碎“四人帮”,提出平反冤假錯案,對恢復鄧小平工作起了積極作用。還有李先念、聶榮臻、徐向前、耿飚等等,都在這個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作出了貢獻。這些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信念、高度的責任感、勇于擔當的精神,都值得人們敬仰。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师,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作出了卓越貢獻。我們期待《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給觀眾带來更有價值的內容。

  陳述 中央党校党史部社會主義新時期教研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鄭嬋娟]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