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貴州雷山千百年的斗牛文化

2014-10-12
来源:香港商报

在苗寨,一牛斗赢,全寨沾光

  在貴州雷山苗族人心中,一年最大的期待就是看一場精彩刺激的斗牛比賽,只要斗牛賽事一出,百分之八九十的當地苗族同胞會放下手中的農活,看斗牛去了。苗族人愛牛,更愛看斗牛,其原因,他們都懂:看斗牛,就是看牛王爭霸,看力量之拼,看智慧之拼,看戰術之拼,看精神之拼,看民族精神氣之拼。勝者,一家之榮,一村之榮!敗者,一家之敗,全村之敗!

  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李雪

  身著盛裝觀賞斗牛

  居住在貴州黔東南的苗族,祖祖輩輩從事著農耕稻作。從事農耕稻作的民族,與牛是分不開的。牛成了苗族民眾必需飼養的牲畜,是苗族民眾的朋友。苗族民眾家家戶戶都飼養牛,而且都以飼養水牛為主。於是,他們在很古以來就喜歡在節日中組織牛斗,即俗名叫做放牛打架,所以吃新節娛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牛斗。

       苗族自古以來都以自然地方居住,一般是幾個大寨子為一個自然地方,而每個自然地方都有一個固定的牛斗場。為適應牛的角斗和奔跑,自然地方都把斗牛場選擇在細沙石淤積而成的較寬闊的河沙灘壩上,人們把這些斗牛場地稱之為「牛斗場」或「牛打角」。

       苗族民眾歷來都樂於觀看斗牛,每逢節日的斗牛活動,在牛斗場兩邊觀看熱鬧的民眾真可謂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些盛裝前往觀賞,那些趁著節日去尋求伴侶的男女青年,也是在聚精會神地觀看斗牛,待斗牛散場以后,他們最終才三五成群攏在一塊來,開始唱起他們互相求愛的游方歌。

  按牛角寬窄分組相斗

  雷山的斗牛與人類的拳擊運動比賽分級分類還細細緻。斗牛的分級有兩種,一種是首先牛齡段7歲以下的牛為嫩牛組,7歲9歲之間為是中牛組;10歲以上為老牛組。而在年齡段牛組中,又按牛角的寬和窄分為寬角組和窄角組。每個年齡的斗牛要從寬窄兩個方面再分組進行相斗。

        斗牛的第二個規矩是,在進行斗牛活動中,牛主及牛主的親屬們牽牛在斗牛場上,一般是不讓其他的人去撫摸其水牯牛的,特別是牛角、牛眼,如果去觸模了,是要被牛主小則訓罵,大則揍打。而且牛一旦被陌生人觸摸了以后,牛主也不願意放自己的水牯牛打斗。斗牛場上,摸別人的牛,視為斗牛禁忌。

        斗牛的第三個規矩是拉牛角。每次舉辦斗牛活動,斗牛組織者們就先選出二十來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并且用棕鬚搓編成有活套的拉牛索。在兩牛相斗的時候,如果打兩三分鐘一方牛就敗了,就會少了拉牛角的環節;如果兩牛相斗已相持七八分鐘,組織者則呼喊負責拉牛腳的青年們,一邊八九個人,兩邊各由一個眼明手快的青年快速用索套住牛腳,兩邊青年人便一踴而上,把斗得正酣的兩牛拉開。然后又繼續放開兩牛打第二次,將近七八分鐘后仍不分輸贏,又叫拉牛角的人們拉開兩牛。這樣,既讓看斗牛的人們飽了眼福,同時也不要牯牛打得太久太傷,從而保護了水牯牛。這正如拳擊運動一樣,規定參與者拳擊的時間,最后以所擊到的點子多少取勝,而不能讓運動員打得過度。

  「苗寨最大的寵物是斗牛」

  苗族民眾喜歡飼養水牯牛,喜歡舉辦斗牛活動,喜歡看斗牛,這是千百年形成的一種娛樂性斗牛文化。斗牛主要是張顯牛主們飼養牛和愛護牛的品性。所以當牛主們把一頭水牯牛拉到斗牛場上,首先是牛的形象進入觀眾的眼球,牛養得肥不肥、壯不壯,是光溜水滑或是瘦骨零丁,就引起了人們的議論。

        當每場斗牛下來,那些打贏了水牯牛牛主們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在斗牛場中喜氣洋洋,一邊看看周圍的群眾,一邊撫摸著自己的水牯牛,得意之情溢於臉上和手腳上。而傍觀的人們也向飼牛主和得勝的水牯牛投去欽佩敬慕的目光。而那些被打輸了的水牯牛的牛主們卻臉上無光,一臉的無奈,無精打采、目不旁顧,自個兒牽自己的牛,走出斗牛場,找個僻靜地方,找個水塘給牛泡澡,自個兒在那里發獃,不願搭理別人。有的斗敗了的牛主,則暗下決心找個好斗牛,下次再來較量。

        最得意的是那些飼養上等牛的得勝者,如果他們的牛在放斗中能百步馳碰而且斗贏對方,不僅是飼牛主的得意之情溢於全身,就是他的一家和親屬也在那里興高采烈、津津樂道於牛的會碰、會打、會斗,而觀眾中屬牛主那個寨子的人們,也在那里眉飛色舞,向旁邊的觀眾誇耀說這頭碰牯是自己寨子的,真可說是一牛斗贏,全寨沾光;一牛能碰,全寨榮耀。

        一場斗牛結束后,那些飼養能奔而碰的水牯牛人家,經常有那些尋牛、買牛的飼主紛自沓來,就像家里養了一個漂亮姑娘,媒人們紛自沓來,家里常門庭若市。

  「我們苗寨最大的寵物是斗牛,我們就是把斗牛當寵物來養!」難免,在苗寨的斗牛,堪比西班牙更勁爆!雷山斗牛歷史超過400年,因而雷山的斗牛在貴州最富盛名,在全國最富盛名。雷山的斗牛經驗全國推廣,什麼拉腳啊、黑布遮頭啊、圈圈套嘴啊,均從雷山傳向全國各地。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