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馬英九歷史觀亟須糾偏

2014-11-06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正進入APEC時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北京。期待「習馬會」未果的馬英九,在會見赴京出席參會的蕭萬長一行時,表示希望讓大陸了解兩岸關系仍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穩中求進。

 
  馬當選后,在涉及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撥亂反正」。如堅持「九二共識」等。但近日馬提到,中國有紀錄的歷史有4600多年,在此過程中,有70%或至少65%的時間是統一的,30%左右是分裂的,在歷史上分裂時間最久的有超過200年的。
 
  在這里,馬提出了「歷史觀」的問題,他說,在一個有歷史觀的民族來看,這些分分合合其實也是歷史現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能不能得到確保。馬提出「歷史觀」的問題,是為了證明:在他8年任期內,不會與大陸談統一問題。而筆者認為,這恰恰反映了馬的「歷史觀」是有問題的。
 
  「撥亂反正」不徹底
 
  馬已兩次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其成功主要是因為他有效激活了臺灣民眾對兩岸現實的客觀認識,釋放了人們對「臺獨」把臺灣帶入險境的警惕。
 
  針對陳水扁「臺獨」的倒行逆施,馬做了一些撥亂反正的事情。如把被陳水扁改名的「中正紀念堂」又改回來了,但卻沒有將廣場牌坊上的「大中至正」改回來,至今還是掛著「自由廣場」。
 
  筆者認為,這說明,要麼是馬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要麼是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還有餘地。因為「大中至正」蘊含的是非常鮮明的「中國」精神,其語首先出自《尚書》和《論語》的「允執其中」,更出自《荀子》和《孔子家語》中的「觀欹論道」:「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大中至正」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把「大中至正」請回來,他的「撥亂反正」就不徹底,對「臺獨」行徑就有妥協。
 
  歷史不是「不談統一」的遮羞布
 
  對於陳水扁的倒行逆施,馬堅持「九二共識」。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是全天下中華兒女都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因為中華文明就是在認同天只能有一個中心(天中),地只能有一個中心(地中),世界上只能有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建立和延續了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建立「中國」的目標是要實現人類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就是要從根本上摧毀中華文明存續的基礎。
 
  但是,馬的「歷史觀」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如他一方面稱「九二共識」已經成為臺灣多數人共識,一方面又說他的兩岸關系原則是「不統、不獨、不武」,在8年任內,不會與大陸討論統一,也不會推動臺灣「獨立」,更不會支援使用武力。他認為「終極統一」現在討論意義并不大。
 
  而這一連串的表述恰恰說明其「歷史觀」有問題。第一,中國歷史分分合合的大勢恰恰說明,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而這個潮流就是中國是一定要統一的,面對歷史潮流應該按孫中山說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使命為中國的統一和富強而奮斗,這就是古人說的「匹夫有責」。中國的歷史也證明,凡是順應歷史潮流而動,為中華民族核心利益而奮斗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歷史是不會埋沒的。馬在餘下的一年多任期如何在中國歷史上給自己定位,就看他自己了。
 
  馬記住了孔子的「欲速則不達」,但別忘了孔子還說過,「勿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聽聖賢之言,馬就不應該滿足於現在見到兩岸合作的「小利」而不思進取,更不應該拿歷史當遮羞布,期望兩岸也來個「超過200年」的分裂,這是自欺欺人的夢囈。
 
  現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APEC,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歷史上分裂時期的中國了,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個內容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富強。大陸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統一是不可能無限延遲的。馬堅持有問題的「歷史觀」,堅持所謂的「三不」,最終會將自己逼進歷史的死胡同。
 
  王長久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