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德不應只做全球大事旁觀者

2014-11-11
来源:香港商報

  德國正在摸索新的外交政策。如果說默克爾政府正以極大熱情擁抱這一任務,那可能言過其實。在柏林牆倒塌25年之后,多數德國人仍然更願意躲在歷史背后。出口汽車和機床是一回事,在秩序混亂的世界中扮演積極角色則是另一回事。

  冷戰期間政治思維被動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文稱,在應對普京時,西方正由默克爾領頭。美國總統奧巴馬還需要操心其他事情,包括正陷入暴力混亂狀態的中東、伊波拉疫情,而且烏克蘭位於歐洲的后院。因此,默克爾成了出面與俄羅斯政府對話的西方領導人。

  冷戰期間,一切要簡單得多。文章稱,聯邦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遵循兩大目標︰與東德重新統一以及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推動和解。前德國總理科爾認為,他的使命是確保統一后的德國對歐洲安全。而要實現這一事關存亡的目標,他需要做的只是維持與美國政府的密切關系,并與法國政府維持更為密切的關系。

  文章稱,在勃蘭特(1969年至1974年擔任聯邦德國總理)向蘇聯政府示好的問題上,聯邦德國政府曾與美國發生爭執。此外,在歐洲經濟管理問題上,它也曾與法國有過爭端。不過,對大西洋聯盟的忠實維護、以及在歐盟內部對法國政府意見的尊重,確立了根本的組織框架。

  在推倒柏林牆以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里,歷屆德國政府已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禁止德國參與海外戰爭的憲法約束。德國政府在科索沃戰爭中曾起到一定作用,還曾向阿富汗派出部隊。此外,德國還曾參加非洲的維和任務和印度洋的反海盜護航行動。然而,德國政府的政治思維仍是被動的。施羅德(1998年至2005年擔任德國總理)曾公開反對伊拉克戰爭。他的繼任者默克爾也曾反對通過干預推翻利比亞的卡達菲的行為。

  國家實力決定應有所為

  如今,烏克蘭危機已經改變了地緣政治游戲的規則。文章認為,俄羅斯政府一腳踢翻了保障戰后歐洲安全的根本假定,而由於地理因素、經濟上的相對分量、以及美國領導力缺失,都決定了要由德國來框定西方對俄羅斯的回應。

  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德國總統高克展望了未來的變化。他說,德國曾在一個由國際規則和規範構成的世界中蓬勃發展,如今這個體系正面臨挑戰︰高克認為德國不可能就這麼一切照舊。為了更新整個國家的世界觀,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表達了同樣觀點。德國分量太大,經濟實力太強,不能「只做全球大事的旁觀者」。按照在這個聯邦共和國備受崇尚的共識傳統,施泰因邁爾希望輕輕推動抱有疑心的公眾認識到參與國際事務的必要性。

  在默克爾這方面,她在對歐盟制裁俄羅斯的處理上贏得了部分掌聲。起初,這位德國總理動作太過緩慢、太過小心謹慎。不過,自那以來她展示了一定程度的決心。默克爾的政治生涯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之上在行動前試探各方意見、并權衡所有選項。這種方式迄今令她獲益匪淺。不過,外交政策上的領導力還需要更多內涵︰明白「無所作為」可能比「有所作為」更危險;以及願意挺身而出。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