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請聽馬云非常接地氣的減稅論

2014-11-13
来源:上海證券報

  □譚浩俊

  據報,馬云前天在央視設在阿里總部的《對話》現場回答主持人提問時表示,減稅是今天中國最需要做的事情。現在加稅,對中國經濟只會帶來更多壞處,減稅會讓財政收入、經濟越來越好,加稅只會讓更多企業垮下來。

  實在無法統計,這是第幾位企業家通過媒體呼吁減稅了。作為中國新晉首富,馬云及其企業,肯定不差錢。他呼吁減稅,更多顯然還是出于對企業的保護、對發展環境的希望。畢竟,他也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也嘗過稅負過高、負擔過重帶來的沉重壓力的滋味。

  問題在于,在稅收問題上,企業的訴求往往會與政府的需求形成沖突,亦即站在政府的角度,減稅就意味著財政收入減少,意味著政府可支配收入減少。所以,每當減稅政策出臺以后,相關職能部門都會迅速拋出一本賬,反復申明減稅后政府收入又減少了多少,政府又給企業讓利了多少。

  那么,減稅是否就意味著政府收入的減少呢?減稅會不會給政府運行、公共事業發展等帶來沖擊和影響呢?減稅與財政收入之間,是否就是永遠也解不開的矛盾呢?

  假如只是靜態地看,確實如此。畢竟,減給企業的稅多了,財政收入就會減少,留給政府支配的收入也會減少。但是,不要忘了,科學、合理地減稅,能帶來經濟發展的活力,能讓企業更好地加強投入、擴大市場、增加稅收。也就是說,減下來的稅收,能通過企業數量的增多、經濟總量的擴大,在財政收入增量上得到加倍補償。如此,稅收與財政收入的關系,就成了矛盾的統一體。

  更重要的,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財政支出的安排不合理,財政收入的過快增長,已不是政府能否運行、如何運行的問題,而是社會資源、社會財富有多少被浪費的問題。想一想,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到今天,20年間財政收入增長了近30倍。原本大家希望企業所承受的沉重稅負能帶來高水平的社會公共服務、公用事業,能帶來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但現實卻是,社會公共服務、公用事業等不僅沒有得到同步完善,反面缺位越來越多了。特別在教育、科技、醫療等方面,欠賬依然相當嚴重。那么,增加的財政收入都用到了哪里呢?有足夠事實證明,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被政府低效率消耗、甚至嚴重浪費掉了,最典型的就是“三公”經費。要知道,這期間,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是呈下降趨勢的,企業投入占社會投入的比重也是呈下降趨勢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居民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經濟發展潛力下降。

  如果在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給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多留一點,讓企業多給員工發一點,讓企業投入增加一點,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有更多的改善,企業發展后勁也會更大一些。為什么近兩年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經濟低迷狀態并未有根本扭轉呢?原因就在于企業的發展后勁和居民的消費能力不強,經濟發展沒有足夠的消費環境支撐。

  看近年來的媒體報道,有關企業稅負過重的問題,已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尤其每當有相關稅收數據公布時,總會引發陣陣熱議,無論相關職能部門怎么解釋說明,并拿出了許多具體數據,總有對現有稅收負擔過重的尖銳批評。更要命的是,現在的企業,除了來自于稅收等方面的直接負擔,還有大量稅收之外的間接負擔,特別是暗負擔,這可以說已成了當今企業發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最主要的障礙之一。

  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在經濟過熱時,實行加稅政策;在經濟過冷時,采取減稅政策。既然如今我國經濟已到了增長下行的轉換階段,為什么減稅力度仍如此小呢?如果減稅真的會給政府運行帶來沖擊,那為什么“八項規定”發布后,不少地方財政都不知道如何花錢了而要想方設法子把錢花出去?

  從去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規模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這一直接關系幾千萬人就業和收入的善政,受到了普遍贊譽。大家希望力度還可再大些。不加大減稅力度,企業就會越來越難以生存,投資者也越來越不愿意投資辦企業。那么,經濟增量就難以擴大,總量還會萎縮,稅源越來越窄。兩者相比,到底是減稅好還是加稅或維持現狀好,就不難判斷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