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蔡穎)日前,銀監會公布的銀行業監管統計指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餘額達167.911萬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總資產有131.1044萬億元;商業銀行總負債餘額為122.0334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負債比例78.06%。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總負債額度環比明顯減少2563億元,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指出,存款脫媒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銀行負債額度下滑,這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銀行負債資金成本今年愈發抬升,同業業務的清理和規范也讓銀行負債結構發生了微妙變化,未來無論是防范風險還是應對利率市場化,銀行都必須主動優化非存款的負債業務結構,而如何平衡成本與收益將是最大挑戰。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目前,銀行在資產負債端的范圍已經多元化,吸收存款、央行借款、同業借款、拆入資金、衍生金融負債、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等款項都屬於負債資產的范疇。
中國工商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蔡鴻志認為,“我國過去一直以來依靠貨幣信貸拉動投資進而帶動宏觀經濟增長,加之存款與貨幣信貸之間的內生創造關系,我國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增速與M2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不過,隨著現有增長模式的難以持續以及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宏觀經濟增長換擋減速,經濟體系整體的信貸需求增長放緩,貨幣政策常態回歸下M2增速也大幅降低,進而存款增速也明顯放緩。”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美國退出QE,商業銀行負債結構中存款增長放緩甚至減少、市場化資金來源快速增長的趨勢將逐步確立,其所面臨的資產管理方面的挑戰將絕不僅僅是負債成本的上升,還有迅速攀升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蔡鴻志進一步分析稱。
實際上,近年來在存貸比監管要求的背後,銀行負債業務發生著結構性變化,包括存款理財化傾向;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等同業負債餘額快速增長、占比持續擴大等。銀行業內人士建議,監管應該從資產負債管理市場環境的新“常態”,對銀行內部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予以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