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經濟或已回落至6.8%

2014-11-18
来源:證券時報

  “一帶一路”計劃要精心實施避免負效應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消費同比名義增長僅為11.5%,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比9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前10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比前9月回落了0.2個百分點。結合10月全國發電量同比僅增長1.9%及10月物價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信用放緩風險,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已回落至6.8%左右。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信用收緊風險,值得高度警惕。通常而言,國內價格傳導大致遵循“PPIRM(燃料、動力等大宗商品購進價格)——PPI(生產者價格)——CGPI(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PI(消費物價)”這一鏈條。根據這四個價格指數走勢,市場價格存在進一步下探壓力,但低物價也存在積極面。一方面,PPIRM降幅大于PPI,客觀上為企業留存了一些價差受益,如最近原油、鐵礦石等價格降幅高于指數化的PPI和CGPI,有利于企業穩住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同樣CGPI降幅大于CPI,也為批發零售行業增加效益提供了動力。

  其實,物價向下主要源于總需求偏弱下的信用收緊。《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9月和10月,央行[微博]曾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兩次投放了3個月、利率為3.5%的基礎貨幣,分別為5000億元和2695億元。顯然,央行近期不斷放水,物價呈現下探趨勢,顯示在國內公私債務高企等背景下,通過擴大基礎貨幣來推動信貸投放的邊際效果呈現遞減態勢。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那么意味著通過SLF、MLF和PSL等方式擴大基礎貨幣投放,并不能有效推動銀行信貸規模快速增長,反而有可能因為企業負債率高企、資金面緊張,導致信貸資金空轉,大量新增流動性成為了維持債務鏈不斷裂的潤滑劑,只是推遲僵尸企業債務風險的大規模集中暴露。當然,從決策者的角度,這種政策取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量投資項目尚未產生或本來就難以產生經營活動現金流,新增流動性暫且可以阻止信用鏈條斷裂,并通過剛性兌付和風險掩蓋,寄望能夠以時間換取空間,再通過改革化解風險。

  短期來看,只要高負債企業的風險在央行流動性投放下不會出現爆發,在幾乎所有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下的情況下,企業就不會有動力加快去庫存、去產能。地產業就是這樣的邏輯,前房價存在泡沫,但如果房地產崩盤,地方政府面臨的問題更多,因此盡管今年房市疲弱,但開發商都在期盼政策幫助,不愿意啟動“價格戰”。

  另一方面,如果央行SLF、MLF和PSL等工具手段的應用,主要是貫徹決策層盤活存量,維持當前的資金流動及信用體系,并試圖壓低實體經濟的長期融資成本,那么現在信貸增長放緩、房地產資產價格初現下行等跡象,可能反映的就是貨幣政策的支撐已接近臨界點。要避免去杠桿觸發債務大幅緊縮的風險,從外部尋找增量需求顯然成為了另一種選擇,這就是最近中國積極推動成立金磚國家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以及開拓“一帶一路”等走出去戰略的動機。

  經過4萬億刺激計劃后,國內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壓力,且國內的投資邊際收益率已呈邊際遞減態勢,而沿一帶一路走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可能提升投資邊際收益率,而從國家角度看,擴大對外凈資產有助于抑制外部沖擊和擾動,提供宏觀經濟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但另一方面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措施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而僅是將刺激計劃的實施區域從國內轉向了國外。對于國內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結構調整而言,甚至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原本需要通過去杠桿化清理的產能,可能由于實施“一帶一路”帶來的投資而得以繼續生存。這意味著寶貴和有限的社會經濟資源,仍可能需要配置在過剩、落后和嚴重污染環境的產能上,甚至出現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為落后和過剩產能進一步加杠桿的局面,令中國經濟難以走出粗放經營的路徑依賴。

  當前決策層大力布局“一帶一路”戰略,是積極進取的一種為未來布局謀篇的大國方略,且與合作伙伴創造的是一種互贏關系,但國內各部門在具體落實執行中,必須處理好適度淘汰落后產能、清除僵尸企業與通過外部刺激需求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關系,確保“一帶一路”戰略能夠助力國內經濟轉型和增長,緩解債務緊縮壓力,推動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

  (作者系廣州越秀金控副總經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