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全球經濟冷熱不均癥結何在

2014-11-18
来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據報道,二十國集團(G20)16日結束第九次領導人峰會并發表公報,指出雖然一些主要經濟體增長強勁,但世界經濟復蘇還相當緩慢,各地區經濟增長仍不平衡。

  作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交流協商的重要平臺,G20能否通過合作推動經濟增長,擺脫全球經濟的“新平庸”狀態,是此次峰會的焦點。然而,正如公報所稱,相比6年前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同仇敵愾”,如今世界各大經濟體呈現的是更為復雜多元的經濟形勢。

  經濟復蘇步調不齊

  有分析認為,相比在金融危機時的“共渡難關”,G20成員國目前要達成共識并非易事。其分歧的源頭正在于全球經濟持續“低溫”背景下,各經濟體“冷熱”不均的經濟形勢。

  作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美國的經濟復蘇之勢已漸顯明朗。根據美國商務部10月底公布的最新數據,美國國內第三季度GDP增長3.5%,超出預計的3%。

  《金融時報》報道認為,這意味著美國結束了國內經濟多年的低速增長,并擺脫了其他大型經濟體近期疲軟的影響。

  相比而言,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卻依然增長乏力,裹足不前。

  歐盟委員會在11月4日發布的秋季經濟展望報告中,將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由1.2%調降至0.8%,并認為歐盟經濟相對其他發達經濟體而言“異常疲弱”。

  而在10月日本央行[微博]令人意外地決定擴大貨幣寬松規模后,日本媒體11月又放出風聲,稱由于擔心經濟可能脫離軌道,安倍或將推遲提高消費稅。種種舉措都表明,日本政府對國內經濟復蘇前景并不樂觀。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在10月下調了新興經濟體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增長放緩正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一批經濟體的永久固定特征。”《金融時報》在相關報道中稱。

  事實上,新興經濟體內部同樣面臨著分化。中國、印度、南非等國家仍然保持較快增長,俄羅斯和拉美國家則表現不盡如人意,經濟增長持續疲軟。

  “金融危機之后,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各類經濟體表現差異很大,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結構調整尚未完成

  全球經濟復蘇“冷熱”不均,癥結何在?

  “金融危機之后,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并沒有完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雷達認為,下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的不確定,是目前各大經濟體經濟形勢呈現差異性的重要原因。

  在過去傳統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下,美國經濟復蘇往往就能帶動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長,進而拉動世界經濟整體向好發展。然而,此次美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政府支出的增加以及貿易逆差的減小,而外貿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能源出口。“美國的能源革命產生的是一種帶動外圍國家的全球效益,還是只是一種重振其制造業的國內效益,目前還難以確定。”雷達說,這也使全球整體經濟復蘇的前景充滿變數。

  此外,經濟增長步伐出現停滯或放緩的各個經濟體也有各自的煩惱。

  “歐盟目前面臨‘飛鳥各投林’的局勢,各找各的利益,不能同甘共苦。”沈驥如指出,歐盟由于本身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使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難以形成眾力。烏克蘭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相互的經濟制裁,又進一步打壓投資者信心,讓歐盟與俄羅斯本就慘淡的經濟再蒙陰影。

  對于日本而言,分析普遍認為,安倍用于挽救日本經濟的三支箭,本身就只是一種試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日本在國際市場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短板,也無法真正推動日本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因此效果甚微。

  新興經濟體則由于大多依賴發達經濟體市場,以及自身結構脆弱、應對能力相對較弱等先天不足,因此容易受到發達經濟體政策溢出效應的影響,局部問題也更容易積累成結構性矛盾。

  經濟提速還需協作

  如今,雖然美國這駕火車頭已經啟動,然而由于各個經濟體腳步層次不齊,全球整體經濟增長的前景依然并不明朗。分析普遍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整體復蘇還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專家認為,作為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共同面臨的深層問題,結構調整將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正如《日本經濟新聞》在日前報道中所指出的,為了應對眼下經濟的下行,各國和地區在采取靈活多樣的財政和金融政策之外,還須推進結構改革,以提高中長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的整體提速不僅需要火車頭的強力拉動,更需要各節車體的協調同步,而這就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西班牙媒體日前撰文稱,歐洲各國團結合作是終結歐元區增長危機的前提。事實上,這同樣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提。

  “如今,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愈發密切,命運也相互聯系,各國應該建立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沈驥如認為,要實現全球經濟真正地復蘇,各國應該克服冷戰思維,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平等相待的良好氣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