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6

結構性變化成經濟體系新常態

2014-12-02
来源:香港商報

  全球貿易增速通常是全球經濟增速的兩倍,現在卻低於GDP增速,這是40年來首次出現的局面。資料圖片

  全球金融海嘯過后,世界商品及服務貿易最初強勁反彈,但之后又急劇放緩。全球貿易增速通常是全球經濟增速的兩倍,現在卻低於GDP增速,這是40年來首次出現的局面。從統計數據看,外行人可能會得出全球化正處於危機中的結論。但有英媒分析,現實情況倒沒有那麼可怕。金融海嘯爆發后,大蕭條時期自由貿易倒退的現象并沒重演。盡管一些政府沉迷於「隱秘的保護主義」,利用法規使外國競爭者處於不利境地,但并沒有一個國家大規模采用貿易壁壘。

  各國需警覺全球化新未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早前拿出了一個更可信的解釋︰全球體系正經歷結構性變化。此前涉及跨境貿易的經濟活動已開始轉向各國經濟體內部,尤其是中國。因此,統計顯示的貿易增長放緩不應引起震驚,但它凸顯了政策制訂者應保持警覺,隨時評估和影響全球化不斷變化的未來。

  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的「亞洲工廠」增長期內,東亞經濟體自發地將自己安排成一條制成品的生產線,往往由中國負責總裝。許多標有「中國制造」的商品,其絕大部分附加值都是在其他國家實現的,包括日本和美國等最終市場。

  然而這種模式正在改變。根據IMF和世行的計算,「中國制造」如今更加名副其實。早在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前,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出口產品中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50%以上降至今天的不足35%。

  FDI變得比貿易更重要

  相對來說,貿易對GDP增長的反應,長期以來不夠靈敏,而且可能永久持續,該趨勢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進一步推動。雖然全球并未真的缺少低成本勞動力,但有望接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接力棒的兩大明顯候選者--東南亞和印度--尚未接棒。3D立體打印等新興技術也將降低制造業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讓產品生產可以從地理上更靠近最終消費者。

  這些變化對政策制訂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貿易政策的傳統焦點--關稅和補貼的正式協定如今已過於狹隘。政府應轉而關注影響其經濟參與全球化能力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外國直接投資(FDI)正變得比貿易更重要。無論個別投資條約有何優點,根據國內法律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原則正變得日益重要。

  貿易障礙轉向經濟體內部

  全球化和貿易往往被視為一回事,其實不是。大多數關稅已快速下調,不再是確定生產地址的決定性因素。技術和制造將根據各國的接納能力(而不是它們在談判條約時討價還價、從貿易夥伴那里得到雞毛蒜皮的讓步的本事)在全球分布。

  近年貿易增長的放緩不是一場災難。它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模式盡管存在某些弊端,但它成功超越了總裝工序的角色,開始向價值鏈上方移動。其他經濟體也能做到這一點。全球貿易最重要的障礙并不存在於經濟體之間,而是在各經濟體的內部。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