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自殺直播,謹慎圍觀

2014-12-08
来源:香港商報

   近日,四川瀘州19歲少年曾某疑似因網戀失敗,在微博直播自殺過程數小時,并搶救無效身亡。在直播自殺的整個過程中,引發爭議的是,部分「圍觀」網友尖酸刻薄的回覆。「不行,你必須死」、「趕緊死」、「到底死了沒?」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暴力,是否間接導致少年自殺身亡的「催化劑」?有評論說,如果「直播自殺」是在微信朋友圈里進行,結果可能大不一樣,肯定是一邊倒地勸其好好活著,甚至會拿起手機報警,或直接去探望解救。因此將該事件中網友有心無心的慫恿、嘲弄僅看作是「人性淪喪」或許僅觸及淺表,而應看到不同新媒體社交平臺對大眾行為表現的影響。與微信朋友圈式的熟人社區不同,微博作為一種公共社交平臺,本質上是一個陌生人社區,基本特點就是很強的匿名性。這大大降低了網友對自身在網絡社區中言行的警覺程度,換言之,其他社會成員對其行為的社會制約因匿名而弱化了。人們在這里并不會如朋友圈那般表現得有同情心,而是盡情宣泄其人性中幽暗的一面而不自知。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人可能藉助網絡直播得到宣泄,從而放棄極端念頭;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相反后果。

 
  生命面前不容看客心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殺是非常私密的一件事,必須獨自完成,而不會在別人面前進行,只要有人出現,幾乎都會中斷而停止。因此直播自殺,潛意識往往是另一種求助,是想得到他人重視和關愛的極端方式,但部分圍觀者的謾罵嘲諷調侃顯然是刺激當事人本已脆弱的精神狀況,很可能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樣的圍觀起鬨行為在事件走向極端的過程中無疑是負有責任的。
 
  「表演式自殺」如病毒,不斷傳染后繼者;而在圍觀中,增加了網絡戾氣。在生命面前,不容許有看殘忍的看客心態;以死相逼是一種道德綁架,嘲笑自殺譴責自殺者自私不顧及生者感受的人也一樣。唯一有權闡述死亡的人是那個死去的人,而對於生者而言,生猶未知,焉敢言死?自殺者常說,「活」是沒有意義的,但「死」就比「活」更有意義麼?在勘破了這樣一層二元對立之后,就會明白何為「向死而生」的真諦。李鹏飞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