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4

屏山鄉老鄧乃文眼中的發仔

2014-12-11
来源:香港商報

  1990年元朗趙聿修中學畢業典禮主禮嘉賓的茶會。右起:劉皇發、鄧乃文及黃松泉。

  【香港商報網訊】1923年出生於元朗屏山鄉的鄧乃文,今年91歲高壽;是僅有的榮獲第二次世界大戰勳章(1939-1945)的新界原居民,同時他並在1969年獲得英國榮譽勳章和聖約翰救傷隊長期服務勳章。在他老人家的眼裏如何看劉皇發呢?

  第一次見他十幾二十歲

  鄧乃文回憶第一眼看到發仔的時候,他才十幾二十歲,正在做海上運輸生意,載一些貨物來往於屯門龍鼓灘和西環之間。後來發仔不做街渡運輸,就回去屯門自己的龍鼓灘做村代表,開始服務社會,之後做了屯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和主席,再之後,就做了鄉議局主席直到今天。

  鄧乃文比發仔年長13歲,看出劉皇發年少有為,對村民福祉十分重視。雖然鄧乃文經常與發仔見面,但彼此傾談不多。1974年以前元朗七鄉包括屯門,但自1974年開始,屯門成為獨立的行政區,成立屯門鄉事委員會。元朗遂分為六鄉。

  屏山鄉與龍鼓灘是盟友

  屏山鄉建村八百多年,龍鼓灘也有相當這麼長的歷史,屏山和龍鼓灘都是由廣東南雄珠璣行遷移來的,來到寶安縣,當時是不分新界的,統屬寶安縣。為什麼屏山村和龍鼓灘人士來往密切呢?屏山因為有「達德約」,龍鼓灘是屏山的盟友,也可說是最親密的盟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屏山是富裕的地區,不會看不起對方的村窮或是村小。

  抓住兩大事與政府談判

  新界原居民主要有兩件大事:第一、房屋;第二、土地。劉皇發抓住這兩樣重要的大事,與殖民地政府周旋到特區政府談判;可以說,他適應環境,也創造了環境,使丁屋建築的尺寸增加到七百呎,二十七呎高,這些都是鄉議局為原居民福祉與政府爭取得到的,所以政府可以快速而順利發展新界。1962年政府收屏山的土地是兩毫子一呎,元朗市區是五毫子一呎。鄉議局和政府談了幾十年,到今日政府收地,已經是九百六十七元一呎。

  龍鼓灘背山向海風水好

  龍鼓灘是一個傳統的小農村,30年代,沒有水沒有電,可說是什麼都沒有。是要靠自食其力,自己耕種自己吃,與世無爭,很悠閒的小農村。自從加入屏山「達德約」之後,大家守望相助,互相尊重,成為屏山最好的朋友。龍鼓灘風水好背山向海,山清水秀。鄧乃文的太公有一天行山到龍鼓灘,看到那麼好的風水,所以乃文的第十八世祖落葬龍鼓灘山腰。每一年的農曆九月初五,屏山的子孫就會去拜山。當時,要擔豬肉和米去龍鼓灘山頭;從屏山啟程到廈村,再由紅螺坑,白泥,湧浪,再到稔灣,再到大阪石,才能到達龍鼓灘山腰。除了豬肉和稻米,柴火和水都是從當地拿取的,因此屏山和龍鼓灘的關係是十分友好。

  最後送給劉皇發16個字

  鄧乃文說,他和劉皇發一樣沒有學歷,沒有文憑,但知識豐富,他們說真話,辦實事。雖然不懂英文,但也得到社會至高的榮譽。近年政府向屏山鄉收了兩萬五千呎的土地,賠償兩千四百多萬港幣。

  鄧乃文重複說,劉皇發適應環境和創造環境的能力很強。除了跟港英殖民政府交涉,也跟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都有周旋。劉皇發始終站在為新界原居民謀福祉的角度。他可以將27個鄉的主席統合起來,了解他們的需要,放權出去,做到大公無私,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91歲的鄧乃文送給劉皇發16個字:「偉哉劉君,才識超群,行政立法,社會聞人;鄉事領袖,遐邇之名,老當益壯,和藹可親。」

  【本文所有內容,乃屬作者知識產權。未徵得本文作者書面同意和授權,不得轉載及節錄和抄襲。若經發現,保留採取一切法律行動的權利。】

  作者介紹

  廖書蘭博士,祖籍江蘇武進,出生臺灣臺北,定居香港。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香港新界鄉議局議員,臺灣中華僑聯總會常務理事。著作有《黃花崗外》、《煙雨十八伴》、《書蘭中英短詩選》、《放飛月亮》,《新界地方文化與鄉議局關係研究》付梓中。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