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貨幣投放松緊適度決非“印假鈔”

2015-01-26
来源:海外網

  去年以來,針對實體經濟運行的“饑渴”,央行先後祭出降准、降息、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為企業融資提供貨幣支持。而後,資本市場做出積極反應,A股更是一路高歌。對此,大部分輿論樂見其成,但也有人認為,貨幣寬松“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大災難”,並把央行向市場投放貨幣的行為,與個人私印鈔票相比較,批評兩者“同樣是犯罪”。如今,宏觀調控步入新常態之際,有必要澄清若幹理論上的是與非。

  何為貨幣?馬克思經濟學告訴我們,“只要理解了貨幣的根源在於商品本身,貨幣分析上的主要困難就克服了。”所以,對貨幣的理解不能撇開商品空談,亂指貨幣投放“刺激的只是數字泡沫,價格泡沫,而不是實際的財富增長”。事實上,企業生產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貨幣,無論投資辦廠、預付工資,還是銷售商品、擴大再生產,均需一定的信貸資金支持。對此,中央銀行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調控,不能片面理解為“印鈔票”。

  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不是簡單的實物經濟,而是複雜的貨幣經濟。明白這一點,才能搞清楚貨幣供應量之於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經濟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需求相匹配,便可穩定價格水平,促進增長與就業;否則,要么濫發、濫用促成通貨膨脹,要么奇貨可居引發通貨緊縮,把經濟逼入下行通道。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紛紛注重貨幣總量調節,盡管效果各異,可道理皆在於此。

  那么,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保持多少合適呢?這道計算題,堪稱世界之謎。但起碼的判斷,還應堅持:一要看物價水平,去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僅漲2%,遠低於3.5%的控制目標,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持續34個月為負,12月份更是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大降幅3.3%;二要看資金成本,目前銀行名義利率雖然不高,但機構間隔夜拆借利率時有波動,兩次“定向降准”後大部分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仍超20%,有研報顯示,全國民間借貸市場平均利率竟達27.14%。

  物價水平表征宏觀貨幣的充裕度,資金成本反映微觀貨幣的稀缺性。物以稀為貴。在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諸多成因中,貨幣增速是重要掣肘。據統計,去年全年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僅為12.2%,不僅不足最高時的一半,也低於正常年份的15%,甚至沒有完成年初13%的既定任務。正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審時度勢,明確地提出“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松緊適度”四個字要言不煩,既表明了態度,也留足了空間。

  也有人說,貨幣增速雖慢,可是總量不小了。的確,M2餘額已達122.84萬億元,盤活存量亦是重要方面,然而貨幣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完成價值轉移與價值實現,增量比存量更為要害,更直接與生產經營相聯系,與商品價值的新創造、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相關切。再者說,簡政放權後“井噴”了萬千新企業,遊戲參與者眾,新增籌碼若少,恐怕不妥。不唯GDP增長率論英雄,不等於不穩增長了;同樣,不搞大水漫灌,不等於不適度投放貨幣,讓企業公平獲得競爭所需的起始籌碼。

  貨幣投放,多一點、少一點,最終評判標准在實踐。展望2015年,經濟發展雖然進入新常態,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變,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仍將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對可能的通貨緊縮,宏觀調控當未雨綢繆,把困難估計得嚴重一些,適時、適度用好降准、降息等傳統手段,同時創新公開市場操作,把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常備借貸便利等新型手段用准、用靈活。

  當然,水滴下去,能不能真解渴,是另一層次的問題。避免寶貴的資金滯留金融機構之間打轉轉,需要改革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更重要的,還離不開財政政策的積極配合,以民生、基建項目把錢吸到實體經濟中去。最古老的科學,最新穎的藝術,宏觀調控這門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本領,就這樣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久久錘煉、時時維新。(文/周人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