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蘋果有必要“造車”嗎?

2015-02-26
来源:百度百家

  摘要 : 隨著蘋果iPhone6及iPhone6 Plus創紀錄的熱銷及其市值突破7500億美元,業內對于蘋果的期待越來越高。例如近日傳聞不斷的蘋果以自造汽車的形式欲進入汽車產業就是如此。對此,業內也是眾說紛紜。那么蘋果真的有必要“造車”進入汽車產業嗎?

  隨著蘋果iPhone6及iPhone6 Plus創紀錄的熱銷及其市值突破7500億美元,業內對于蘋果的期待越來越高。例如近日傳聞不斷的蘋果以自造汽車的形式欲進入汽車產業就是如此。對此,業內也是眾說紛紜。那么蘋果真的有必要“造車”進入汽車產業嗎?

  首先我們不妨看看蘋果一旦進入汽車產業所面臨的現實和商業模式的選擇。據統計,蘋果在2014財年中的營收為1820億美元,運營利潤為530億美元,即蘋果在上一財年的整體營收利潤率為28%。相比之下,定位在汽車產業高端品牌和小眾市場的保時捷在上一財年的總營收為143億美元,運營利潤為26億美元,整體營收利潤率則為19%左右,而定位在大眾市場(靠走量)的通用汽車的2014財年的總營收為1560億美元,運營利潤為15億美元,整體營收利潤率僅為1%。這里,蘋果的營收是保時捷的12.8倍和通用的1.2倍;利潤的20.4倍和35.3倍。

  由此可以看出,蘋果進入汽車產業,無論是走保時捷的高端、高利潤路線,還是通用的大眾規模化、低利潤路線,與蘋果當前業務的商業回報相比相距甚遠。重要的是,無論蘋果在汽車產業是走高端還是大眾市場,均不符合蘋果在消費類電子市場追求高營收、高利潤的商業模式和投資人考量蘋果在行業競爭力高低的指標。當然,這里我們還沒有計算蘋果進入汽車產業在品牌、供應鏈、設計、渠道等方面的劣勢,甚至是空白及為此而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和重建。如果將這些計算在內的話,對于蘋果而言,進入汽車產業是費力不討好,聰明和務實的蘋果怎么可能做出這種事情?

  除了商業模式不同外,從蘋果的崛起看,其并不是一個產業的創新者。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均不是蘋果的發明。蘋果更擅于將創新市場化或者說把握將創新市場化的機會。而從目前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看,尚沒有清晰的跡象或者某個廠商能在這些領域顯現出可以市場化的苗頭。例如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近期就被業內稱為無益促進谷歌業績實質性增長的盲目投資。

  例如在電動汽車領域已經耕耘10年之久的特斯拉,其無論是從汽車產業規模量產化的角度(市場接受度很低),還是自身的盈利看(依然在虧損),均證明電動汽車產業依然存在短期內難以克服的障礙(例如電池技術、充電樁的部署等),而蘋果此時更愿意作為一個行業的觀察者(等待最佳時機)而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盡管有時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以得到第一桶金,但蘋果的能力更在于獲取之后所有的金。這從智能手機產業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提及智能手機產業,不得不說蘋果進入汽車產業的理由。有分析認為,鑒于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及普及率的提高和蘋果在該產業中創新的乏力,蘋果急需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但就像我們前面所述,蘋果并非是一個十足的創新者,而是將創新最大市場化。而隨著蘋果品牌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影響力的提升,現在蘋果在創新最大市場化的同時,無形中又增加了創新壓抑需求釋放的增長空間,且通過大屏iPhone6及iPhone6 Plus創紀錄的熱銷得到了證明。

  業內知道,此前三星是大屏智能手機的始作俑者,且憑借著大屏手機一度在營收和利潤上險些追平蘋果。但蘋果在關鍵時刻推出大屏iPhone6及iPhone6 Plus釋放了之前被壓抑的市場需求,不僅扭轉了被動的局面,還在高端市場重傷了惟一對手三星的元氣。而從iPhone6及iPhone6 Plus的配置絕非是是目前智能手機的頂配(例如2K,甚至是4K屏;曲面屏、千萬像素攝像頭、8核芯片等)看,蘋果未來一旦在上述某些方面采用的話,勢必會將這些目前所謂iPhone與對手相比的短板轉化成壓抑的需求而被釋放。換言之,目前所謂對手聲稱的現在和未來相對于iPhone6及iPhone6 Plus的優勢,在下一代iPhone中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壓抑需求而釋放,進而讓iPhone保持銷量的增長。這里,對手的所謂領先反而是在幫助蘋果累積壓抑的市場需求。由此可見,iPhone在未來仍具備增長空間。

  另外,就是在被喻為新的產業增長機會,以智能手表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市場,蘋果的Apple Watch被業內寄予厚望。而其之所以被寄予厚望,除了Apple Watch本身及蘋果品牌的影響力外,主要是目前市場中對手先期發布和上市的智能手表的市場表現并不理想。盡管業內對于Apple Watch的銷量預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Apple Watch肯定會給蘋果帶來實質性的營收和利潤。重要的是,與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進入汽車產業相比,蘋果在智能手表產業中的Apple Watch與其智能手機產業的產品屬性、生態系統、品牌影響力、渠道等諸多方面具有相當的關聯性和延展性,即蘋果在此領域的投入產出比要遠遠大于進入汽車產業。既然如此,蘋果又何苦進入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可供復用和借鑒資源的汽車產業呢?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主業(iPhone)的增長空間及其既往成功的商業模式和未來新的產業機會看,蘋果目前及未來相當的時間內均沒有進入汽車產業的必要。(作者:孫永杰)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