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內地對港發展貢獻大

2015-03-12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凌昆

  凌昆

  日前中聯辦張曉明主任在人大香港代表團討論會上,發表關於香港與內地經濟關系的重要講話。之所以重要,并非純因是主任講的,而是內容全面翔實且情理交融,涵蓋了歷史地理的廣大時空。講話列出的事實顯示兩地間不單山水與血脈相連,更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對於一些頭腦發昏,以為香港可分離於內地脫出祖國者,確是一份清醒劑,但只怕會對牛彈琴聽不進去。

  三次轉型內地作用明顯

  主任提出了「三個看清」,即香港發展的最大優勢是有內地作靠山,最重要戰略方向是與內地加強合作,和在中國的長期改革與現代化中起最特殊作用。以上三點聽起來有點耳熟能詳,甚至是老生常談,但偏有些人因無知或故意否認現實而搞「港獨」。對於接受這三點的港人,主任的講話仍可提供更深切的認識而鞏固原有的想法。其中有幾點筆者覺得還可再深入探討,方能更了解其意義所在:一是兩地經濟的歷史互動關系;二是內地對本港發展的無形支持;三是危難時中央對本港的救援。

  二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后,兩地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基於香港的情况及與內地關系,可劃分本港的三次轉型及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各具特點但又都與內地的政經變化息息相關:即使在港英時期,兩地政治分割,但經濟溝通仍然不斷,內地對本港發展的影響仍十分重要,原因很簡單,香港本就是中國一部分,山水相連,骨肉難分,歷史地理及人文等聯繫均不能割裂,故「港獨」搞手根本是在癡人說夢。

  第一個時期由新中國成立起,韓戰后西方封鎖中國迫令香港經濟出現第一次轉型,由作為內地轉口港變成加工出口型工業中心。期間內地對港發展的影響主要是要素供給:大量的勞力、人才及資本南下香港,帶來了技術及管理能力,在民族企業家結合西方產業外移的全球化大潮下,香港取得了工業化的重大成就。第二個時期由內地啟動改革開放起,香港通過工業北移實現了第二次轉型,由國際工業中心轉為服務業中心。

  期間內地提供了勞工等多種要素,與北上的港資配合,共同建造了大珠三角的「前店后廠」加工出口基地及模式。以上兩個時期,本港不單發展起來,繁榮日盛,還創新了發展模式,為東亞及世界二戰后的經濟史寫下了新頁。

  回歸后尤其在2003年后開始了第三個時期,香港再次轉型,其過程還在繼續,新形態尚在淡化中,最終會帶來何種結果仍未能完全確定。這時期內地主要是通過CEPA及自由行等優先擴大對港開放來促進兩地經濟融合,并由此維持了香港的經濟增長及繁榮。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如水貨客等有待處理,在這時期再有內地資金及專才來港,為本港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內地又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巨大市場。

  港獨政治錯誤兼忘恩

  由上述可見,大半世紀以來,內地不斷通過各種模式支持了香港的發展,沒有內地就沒有今日香港的繁榮與成就。內地提供的是各種要素,包括資金、人力、人才及物資等,以及巨大的市場。這些都是有形和可見的,但還有更重要的且是無形及不易見的。

  例子有二:

  其一是企業家精神。50年代起南下的民族資本家,帶來了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善於應變等寶貴素質,無此便不會有「獅子山下」的成功故事。

  其二是黃金機遇,上述香港的幾次轉型,都與內地的政經形勢變化密切相關。目前內地對港優先開放,又一次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香港能否如張主任所說的善借內地東風?

  以上顯示了內地對推動香港發展貢獻至巨,與此同時更不能忘記當香港有困難時,內地均能及時出手相助。張主任談到了東江水解旱的歷史,更近期且更重要的還有幾件事:一、亞洲金融風暴中當大鱷冲擊聯匯時,時任總理朱鎔基宣布以國家外儲挺港。二、SARS時中央已準備了派醫護隊來港協助抗疫。三、2003年后香港經濟大滑坡時中央及時出招挺港,挽救了香港經濟,使之免墜深淵。

  總之,搞「港獨」者不單政治錯誤,道德上更是忘恩負義之徒。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