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走向多極化

2015-03-12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走向多極化——十七省GDP趨勢樣本分析

  在今年年初到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本刊派出多名記者及駐內地同事深入到全國各地採訪,足跡遍及近二十多個省份,初步梳理了中國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調低到7%的背景下,各省市區圍繞新目標,形成了新常態下的發展思路,顯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出多極化的特徵。

  “3+2”將成定海神針

  根據各省日前頒佈的成績表,如果按中國的經濟版圖劃分,廣東、江蘇、山東三省和浙江、河南兩省,堪稱中國經濟的“3+2”主力區域團隊。就經濟總量而言,廣東6.78萬億居首,江蘇6.51萬億第二,山東則差400億也達到6萬億列第三。三省分享全國前三的格局,在中國經濟版圖已經定格多年。再加上已經登上4萬億平臺的浙江省和達到了3.49萬億的河南,則“3+2”的GDP總和,接近全國總量的42%,幾乎是半壁河山,顯見中國經濟對“3+2”五省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這五個省原定的2014年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8.5%、9%、9%和8%、8.9%,年終算賬,“3+2”雖然跑贏了全國平均水平,但均沒有完成目標任務,增速分別只有7.8%、8.7%、8.7%和7.6%、8.9%。

  2014年過去了,2015年在7%之下又會怎樣?到目前為止,“3+2”定位今年的增長目標均高於7%,但較2014年都有所回落,不過還在7%這一目標值之上,這將是中國經濟的定海神針,中國經濟要企穩在7%之上,“3+2”不容有失,假如有一兩個“3+2”省份的今年經濟增長速度低於7%,中國經濟是很難站上7%的。

  廣東:創新驅動成核心新戰略

  在廣州,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的省長朱小丹,提出廣東2015年的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5%,進出口總額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廣東省的經濟總量2015年將經濟增速由7.8%調低到7.5%,如果實現目標的話,2015年的經濟總量將達7.29萬億,成為中國首個首次超過7萬億的省份。江蘇省則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8%,下調0.7個百分點,如果實現目標,江蘇2015年的GDP亦將超過7萬億,達到7.03萬億元。而去年兩省的GDP僅相差2,700億元,2015年廣東和江蘇的GDP差額將會進一步收窄到2,600億元。

  廣東經過多年的領跑,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面對新的矛盾和問題,為促進企業投資便利化,營造更寬鬆的營商環境,激發投資主體活力。朱小丹說,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省份,廣東較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記者在廣州採訪時獲知,2月27日,廣東省正式發佈《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清單管理的意見(試行)》以及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政府監管清單三份清單,3月1日起正式試行。除去清單中400餘項列明禁入及報備的項目外,企業在粵投資,將實行“法無禁止即可為”,而政府的行政審批權責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監管權更明確“法定職責必須為”。有觀察分析,作為目前唯一實行國內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管理的試點省份,這種安排在兩會召開前夕實施,對其他省份或許多少會有一種示範作用,這將是廣東在建立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先行一步的廣東也會得以首享法治的紅利。

  與之相呼應,促進內外資聯動新局面,廣東省還將全力推動自貿區建設,加快投資、貿易、金融、監管制度創新。制定自貿試驗區管理辦法,完善管理架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粵港澳經濟深度融合。對外商投資也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建設市場準入統一平臺,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記者在深圳期間,特別令人矚目的是,在兩會召開前夕,廣東在深圳召開了一次高規格的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治粵數年的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提出,廣東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核心是要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推動廣東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是新階段廣東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提高廣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是關係廣東長遠發展的關鍵一仗。

  江蘇:新常態需打造新平臺

  2014年,江蘇在外貿和工業經濟方面遭遇較大的影響,但依然呈現出“穩中有進”的特點。從宏觀經濟面看,江蘇GDP增速自1992年以後首次下降到9%以內,從多年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不過,江蘇全年增速始終保持在8.7%左右,沒有出現大幅度波折;新增就業連續第十年超過百萬人;CPI溫和上升2.2%,糧食總産實現“十一連增”。在經濟結構方面,消費需求佔比過半,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雖然工業虧損面較大,但年末與年初相比收窄近一半。

  對於江蘇而言,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加快從低附加值産品生産向高附加值産品攀登,加快從産業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一方面,江蘇通過鼓勵創新的多重舉措,力圖實現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格局;另一方面,以“強政府”模式、“蘇南模式”聞名全國的江蘇,也在轉變固化的發展方式,主動通過消除過剩産能、取消工業指導目錄、簡政放權、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轉變偏“重”的産業結構,釋放市場活力。

  有學者建議,江蘇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及現代金融工具,牢牢把握在現代産業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同時,抓住“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打造新平臺,促進信息、人才、産業、服務、資金等的有效對接。

  山東:發力突破兩個瓶頸

  從某種程度上看,山東是中國內地經濟的“一張濃縮圖”,無論是人口結構、東西部差異性、一二三產格局等等,都與全國的態勢與走向十分類似,正在步入經濟新常態。

  2014年山東省生產總值5.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7%,比預期少了0.3個百分點。跟隨國家的經濟形勢,山東今年也下調了增速,2015年的預期目標是8.5%。如果實現了,山東GDP將跨上6萬億大關逼近6.5萬億,大體相當於2014年江蘇省的總量。

  為此,山東省省長郭樹清明確表示,全省經濟工作以“走在前列”為目標定位,必須提升發展標桿,努力在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上爭當排頭兵。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重點任務,把創新驅動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增強現代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的帶動作用。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促進山東與周邊省市共同發展。

  應該說,制約山東經濟發展有兩個“瓶頸”需要突破:一是金融不夠活躍,二是服務業相對落後。據山東省金融工作辦公室提供,2014年,山東金融業增加值2,692.55億元,增長10.9%,佔GDP比重達到4.5%,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為此,近兩年來山東省強勁推出了系列“金融改革20條”,在盤活資金上下力,在良性運行上提升,並大手筆組建濟南區域金融中心和青島財富管理中心。2014年全省社會融資規模9,292億元,居全國第四位。同時,提出了優先大力發展新興現代服務業政策。

  浙江:主攻中高端,淘汰低端産能

  近日,記者在浙江採訪時得到一組數據,是該省經信科技與高新區工作會議透露的:“2014年,浙江省淘汰了1.8萬多家的低端落後企業(作坊),據測算,關停淘汰低端落後企業影響工業增長1.5個百分點以上,但是2014年1到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仍然增長6.7%,同時工業利潤、全員勞動生産率、製造業稅收、工業從業人員薪酬、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五項指標都要高於工業增加值增速。”

  2014年是浙江省經信、科技、高新區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年,工業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産業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改革創新紅利有效釋放,“兩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

  記者獲悉,2015年,浙江省將淘汰偏低端企業,同時主攻中高端企業。浙江省有許多行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但是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省市差距較大。比如,浙江是全國汽車裝配大省,但大部分企業做的是零件、散件,做組件、模塊件、總集成的不多,即使做零件、散件的也進不了整車企業的供應鏈體系;浙江是全國造船大省,但主要做散貨船的組裝,高技術含量的船舶以及船舶關鍵零部件基本做不了;浙江的光伏産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二,但大部分企業做的是矽原料、矽片以及低端組件,不是做中高端産品。對浙江而言,無論是傳統産業,還是新興産業,“主攻中高端”一行均勢在必行。

  浙江確定2015年GDP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左右,分析人士表示,與此相匹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目標是必須增長7%左右,8個工業大市、30個工業大縣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要增長7%左右,800多家産值1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增加值也要增長7%左右。同時,浙江要求2015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0%以上。

  河南:以新興技術提升傳統産業

  作為“3+2”俱樂部的河南省,2014年的增長速度為8.9%,僅比預定目標少0.1個百分點,應該說,這是一份不錯的業績,使得河南去年的GDP增量達到了2,000億元左右,這對還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的河南來說,依然需要在規模上更上一層樓。如果河南在未來兩年每年保持8%的增速,那麼,河南將在2016年升級到4萬億GDP的平臺,此時推進新的産業佈局,都會有一個更加遊刃有餘的空間。

  此間分析人士表示,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的新常態有別於其他省市,河南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投資空間大、需求增長潛力大,面對新常態,必須清醒認識增速回落的必然性,了解新常態下河南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特徵:一是靠能源原材料工業支撐增長的傳統資源優勢在減弱,但交通物流、産業集群等優勢在上升;二是生産要素的成本優勢在減弱,但生産要素保障優勢並沒有喪失;三是新常態下內需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動力轉換沒有完成,但投資、消費需求潛力巨大,市場、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四是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全球總需求不振,出口拉動減弱,但承接産業轉移、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機遇依然存在,通過轉移替代擴大出口份額還有很大空間;五是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靠數量擴張和打價格戰支撐的低層次競爭模式難以為繼,但在電子商務、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方面與先進地區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綫上,有可能迎頭趕上、搶佔先機。

  新常態下增長動力轉換的深刻變化,意味著産業佈局的重新洗牌,從而使一些區域有可能在重塑新動力積蓄發展勢能,利用好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正處於此消彼長的結構變化機遇,破解增長動力轉換青黃不接的難題,抓住新一輪産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全面創新,彌補服務業發展短板,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優化三次産業結構,促進産業深度融合,形成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支柱産業、現代農業“四輪驅動”的發展格局,為新常態下的河南轉型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要持之以恆激發內在活力重塑發展新動能,深入挖掘本土企業潛力,發揮其先天的地緣、人緣等自身優勢,堅持對本土企業與外來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助其實現借力騰飛。

  令人驚艷的雙位數增長

  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雙位數經濟增長並不少見,但是,相比於去年的7.4%和今年的7%,雙位數的增長令人驚艶。2014年,全國只有西藏、貴州、重慶、天津、新疆五個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或超過雙位數,而接近雙位數增長的福建、陝西兩省,則逆勢把今年預期的增長目標同時鎖定在10%,加上重慶、貴州、西藏,2015年把增長目標定在雙位數之上的,達到了五個省份。

  貴州:增速連續四年穩居前列

  打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版圖”,西南過去那片不被關注的“經濟窪地”,卻以連續四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穩居全國前列的“成績單”,一躍成為最閃亮的部分。如果貴州能夠達到預設的10%增速,2015年貴州仍將位居前列,並將進入萬億GDP的平臺,這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地區的一個期待。

  2014年,貴州地區生産總值9,251億元、人均4,295美元,增長10.8%,增速連續四年居全國前列。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3.6%,增速排全國第一位。財政總收入2,13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42億元,均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翻番目標,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76.4%。

  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2014年,貴州提出轉型發展“五大新興産業”,從經濟結構調整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創新驅動作為結構調整的引擎,鞏固支柱産業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産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讓貴州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5年,貴州將積極培育壯大五大新興産業,並完成投資4,600億元。其中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産業,將推動貴陽建設全國首個免費Wi-Fi城市。電子信息産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大健康為目標的醫藥養生産業,完成産值470億元。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標準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使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增長20%以上。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遊業,讓旅遊總收入增長20%以上。以節能環保低碳為主導的新型建築建材業,讓建築業增加值增長18%以上。

  福建:逆勢提高經濟增長目標

  2014年,福建的GDP增長9.9%,離雙位數增長只差0.1個百分點,但這無礙福建把2015年的預期增長10%,這和大多數下掉經濟預期的省份相比,逆生長多少還是需要一點勇氣。

  記者在採訪福建兩會時,為實現這一目標,福建省長蘇樹林稱,福建既要看到發展階段轉換帶來的新挑戰,也要看到新常態孕育的新機遇,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為實現福建發展新目標邁出更大步伐。在全國二十幾個省經濟調速中,福建號 “列車”不僅不會調擋減速, 反而將加速前行, 這既為兩岸發展帶來新機遇,也為福建發展提供新動力。

  謀定而後動。站在新的歷史發展上,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指:福建進一步形成了新常態下的轉型之識:抓住國家戰略中福建新機遇,振奮精神,銳意進取,以新狀態引領新常態。

  毋庸置疑,新常態下,福建和其他省份一樣,同樣面臨經濟轉型之痛:經濟總量居東部沿海後列;工業偏輕、服務業佔比偏低,龍頭企業不多、帶動力不強,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任重道遠;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今年福建將重點抓好九個方面工作:比如落實跨越發展行動計劃;促進産業創新轉型;加強特色現代化農業建設;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更大進步;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紥實推進以中小城市和城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推進閩臺融合發展等等。

  在當前“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業界人士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福建亟須在四個方面有所作為、有所突破: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放開市場“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看得見的手”;注重創新驅動,促進産業創新轉型、抓龍頭做大做強;優化産業結構,不斷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堅持普惠共享,穩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陝西:一帶一路,西部發展新引擎

  陝西也是逆勢調高2015年經濟增長速度至雙位數的省份之一,而且上調幅度全國第一,由2014年的9.7%上調至10%。如果陝西這一目標得以在2015年實現,陝西的GDP將接近2萬億,這是陝西作為一個西部省份多年的期待。

  陝西的底氣在哪裏?

  記者在陝西採訪時,認同當地這樣一種觀點:中國改革開放30年,沿海地區因地利之便得以率先發展。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向西開放將陝西推到改革的前沿。30年河東,30年河西。放眼亞歐區域經濟版圖,西部重鎮、絲路新起點的陝西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是承接東北亞及中國東部産業轉移的絕佳地域,又將成為中國面向中西亞,聯通歐洲的中間樞紐。

  同時,陝西作為能源大省,圍繞打造經濟升級版優化結構,加快轉型發展,深入推進能源化工産業高端化,依托原先産業優勢,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産業。2014年,全球首套煤油氣資源綜合轉化項目和國內首個煤電鋁鎂合金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産,備受矚目的三星閃存芯片項目如期量産,西部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産基地中興1500萬部手機項目開工,陝西生産的天然氣重卡和混合動力轎車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大飛機、新舟系列客機和無人機大力推進,全省非能源工業産值增速高於能源工業13.4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多元帶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陝西正逐步適應並引領經濟新常態。

  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創新驅動和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陝西被賦予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範例等重大使命,陝西必將在新一輪區域發展中贏得先機、後來居上。

  天津、重慶追趕北上廣深

  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從廣義上應該納入城市經濟版圖,更多人會從大城市的維度中去比較他們的經濟發展。目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分列中國所有城市的前五位,這個格局也已延續多年,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天津和重慶均保持了雙位數增長,在北京、上海增幅均低於全國水平的時候,天津 、重慶無疑是兩朵直轄市之花。尤其是重慶,2014年以10.9%的增速跑贏了江蘇蘇州市的8.4%,進而取代蘇州排在中國城市經濟總量的第六位,蘇州則落為第七,而第五名的天津亦只比第四名的深圳低不到280億元。

  天津:五大機遇疊加,千載難逢

  2014年,是天津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面臨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挑戰,天津人民團結一心,在攻堅中前行,經濟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全市生産總值15,722億元,增長達10%,年終答卷亦算完美。

  2015年,作為環渤海經濟區核心,天津這個老牌直轄市亦迎來發展新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一帶一路”等“五大機遇”疊加,千載難逢,為天津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更將天津的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記者獲知,天津高層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績,將2015年定為天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美麗天津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天津“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

  2015年,天津預期目標是GDP增長9%左右,雖然較上年調低了經濟預期,放緩發展速度,卻在發展質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向改革開放要活力,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天津將以自貿區建設為重要抓手,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轉型、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新突破,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爭當領軍者、排頭兵。

  此外,天津調整優化三次産業機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是此輪發展的又一亮點。根據計劃,天津將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産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構建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十條産業鏈,建設石油化工、資源綜合利用等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

  重慶:轉方式調結構力保10%

  今年重慶GDP增長確定為10%,是把增長目標定在雙位數之上的五個省份之一。據悉,以孫政才、黃奇帆領銜的執政團隊,為確保這完成一目標,重慶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重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腹地廣闊,産業鋪排得當的話,經濟前景值得憧憬。重慶市長黃奇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重慶將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城鄉之間優化配置和合理分享,努力實現各區域錯位佈局、差異發展、特色發展。

  同時,重慶提質發展工業集群。重慶將創新驅動作為結構調整的主引擎,鞏固支柱産業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産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今年重慶將推動汽車和電子信息産業持續放量,穩定工業經濟基本面。抓好電子信息産業新訂單,引進大項目,提升附加值。推動傳統製造業與信息技術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鋼鐵、電解鋁、化工等行業調整,完善上中下游産業鏈條,促進産品升級換代,努力實現轉型增效。

  做大做強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今年重慶將務實抓好集成電路、液晶面板、物聯網、機器人、石墨烯和納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頁巖氣、MDI一體化、生物醫藥、環保裝備等項目引進、生産配套和銷售物流。

  今年,重慶將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接續推進25項重點改革,謀劃推出一批新的重大改革,不斷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和社會發展活力。

  中部:中國東部與西部的承接釋放

  2004年,中國首次提出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十年過去,得益於這一戰略的推廣,中部六省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按照去年的數據,中部六省有三省的GDP總量超過了兩萬億,其中河南、湖北、湖南均進佔到了全國GDP總量的前十位。至於增長速度,除了山西因為産業結構上“一煤獨大”,而這兩年煤炭價格下跌、工業出廠價格連續負增長以及其他原因,山西2014年GDP增速僅為4.9%墊底全國,其餘五省的經濟增速基本都在9%以上,要比全國7.4%的平均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左右,算是在各個經濟區域中發展較快的,凸顯了中部作為東部與西部的承接轉移與釋放經濟能量的重要作用。

  湖北:新常態下的戰略疊加

  2015年,湖北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9%,如果如期完成,今年湖北省的經濟總量將可能首次達到三萬億的臺階。

  此間人士分析,湖北面臨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擁有交通區位優越、綠色資源豐富、科技人才密集等突出優勢,經濟新常態成為湖北加快轉型發展、實現跨越趕超的重大機遇。

  新常態期待新作為。經過多年的發展,湖北其實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上升期,正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穩增長的主攻方向,依靠創新驅動,深度挖掘傳統産業增長潛力,不斷壯大新興産業發展優勢,做到換檔不失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加快優勢産業升級發展,夯實“支點”基礎。湖北將繼續推進食品、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資源循環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及醫藥等六大重點産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繼續推動冶金、石化、建材、紡織等傳統産業加快調整改造。

  加快新興産業壯大發展,打造“支點”新引擎。湖北將強力推進智能製造、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北鬥導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興産業發展。支持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湖高新區打造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加快服務業提升發展,優化“支點”産業結構,湖北將突破性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消費、高技術服務業、電子商務、工程設計、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擴大規模、提檔升級。

  江西:發展與轉型雙重並重

  2015年,國家提出7%的增長目標,針對這種新常態下的發展目標,江西省政府將有哪些相應的舉措?

  江西省省長鹿心社不久前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江西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階段,面臨著加快發展和加快轉型雙重任務。有人士評論,鹿心社這一判斷是有依據的,去年江西的經濟增長速度接近雙位數的9.7%,不過經濟總量只在1.57萬億左右,屬於工業化、城鎮化繼續爬坡階段,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是江西經濟在這一時期的必然選擇。

  因此,江西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必須加快發展,努力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必須下大力氣優化結構,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必須千方百計挖掘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2015年,江西省經濟發展生産總值增長定為9%左右。主要措施就是重點把握好六個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穩定增長、提質增效。堅持把穩定經濟增長作為首要任務,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深入挖掘增長潛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切實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二是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突出問題導向,深入推進各項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進一步創新開放思路,拓寬開放領域,完善開放舉措,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三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機制創新、科技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推動創新與經濟緊密結合,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加快發展升級。四是更加注重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五是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進和諧。堅持把改善民生與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社會發展活力結合起來,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六是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優化環境。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全面推進法治江西建設,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努力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和充滿活力的發展環境。

  西部:有條件有質量的增長能快則快

  今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首次國內考察,選擇了雲南。在雲南,習近平提出,“像雲南這樣一個落後欠發達地區,在有條件、有質量的前提下,還是要快點,能快則快。”外界對習近平在雲南的觀點解讀,認為習不是單一針對雲南提出的。2014年,中國西部十二省區,經濟增長達到雙位數以上的區域共五個,西部地區佔了四個。不過,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偏低,所以,習近平提出要儘快縮小與發達省去的差距。

  雲南:跨越發展仍是主旋律

  中國經濟進入到中低速的換檔期。不過對雲南而言,跨越發展仍然是當前的“主旋律”。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之要衝,面向東南亞,與越南、緬甸、老撾接壤,擁有4060公里的邊境綫。2015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把第一個考察的處子秀就安排在雲南,除了對雲南的生態和環保,民族團結進步提出要求外,還特別提出雲南要建設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輻射中心,“像雲南這樣一個落後欠發達地區,在有條件、有質量的前提下,還是要快點,能快則快,縮小與發達省區的差距,創出一條跨越發展的路子。”

  中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據雲南官方公佈的數據,雲南現時貧困人口仍然有600餘萬之多,2014年人均GDP約2,700元左右,與小康社會的要求相距頗遠。因此,加快發展,跨越發展仍然是雲南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動因。

  習近平剛剛離開雲南,1月底舉行的雲南兩會,將經濟增長速度從2014年的8.1%調升至8.5%,按照目前的數據,西部地區共有三個省份調升了經濟增長指標,雲南是調升幅度最大的。

  雲南過去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一路一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區位條件。隨著與周邊國家的道路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隨著雲南口岸建設及邊貿健康良性發展,雲南已經具備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勿庸置疑,雲南的經濟産業結構仍以資源型、高耗能為主,煙草、礦業、電力獨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産業相對薄弱,現代服務業、生物産業方興未艾,工業、加工業仍處於粗放階段。相信隨著投資環境及營商環境的改善,隨著雲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及新興産業培育,以及與周邊國家的通路、通電、通訊、通商、通油、通氣、通幣、通關等進一步的改善,雲南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廣西:新常態下的改革新思路

  對於作為西南地區最便捷出海通道的廣西來說,“新常態”即意味著將作為以北部灣經濟區為龍頭的廣西新一輪改革的重要背景。對於在工業化中期就進入新常態的廣西來說,政策紅利下降,資源環境、土地供應、財政金融等約束加大,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面臨的困難更多、挑戰更嚴峻。如主掌廣西的區委書記彭清華所言,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破解新常態下各種困難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紅利增強發展動力。

  在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之下,“一帶一路”必將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北部灣港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廣西新一輪改革的龍頭,在承認經濟增速已經換擋的前提下,須緊緊抓住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個“牛鼻子”:堅持政府簡政放權與優化市場資源分配相結合,著眼於以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轉變。

  容忍經濟增速放緩、正視産業結構矛盾,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改革的推動和執行者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就多了客觀認識的理性,多了從容應對的自信,同時也有了在新的“常態”中厚積薄發的成熟心態。推進北部灣經濟區戶籍、港口、園區、通關、金融及人才開發、行政管理等改革,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步伐,無不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創新區域一體化模式、釋放區域發展活力的重大改革利好。

  四川:多點多極發展

  2014年,四川全省各地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出16條穩增長措施,打出組合拳,從多方面穩定經濟增勢。加快實施一系列夯基礎、增後勁、惠民生的重大項目,開展市場拓展三大活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出臺支持外貿增長措施,推進通關一體化。大力推動七大優勢産業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促進經濟穩增長,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85萬億元,是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增長8.5%也高於全國7.4%的增長速度。有力促進轉型升級發展,大力拓展開放合作平臺,推進了四川經濟多點多極發展。

  過去的一年,就四川而言,既是換擋期、陣痛期,又是增長期,三期疊加。又面臨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康定地震自然災害等特殊困難,取得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8.5%的成績,殊為不易。

  2015年,四川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制定了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5%的目標。重點工作為:一、更好支持實體經濟,努力穩定經濟增長。二、強化創新支撐引領,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五、搶抓新的戰略機遇,努力提高開發開放水平。六、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七、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城鄉環境質量。九、深入推進依法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東北:告別陣痛,轉型突圍

  過去的一年,算得上是東北地區GDP陣痛的一年,以經濟增長速度而言,黑龍江增長5.6%,遼寧增長5.8%,吉林增長6.5%,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就整個東北板塊而言,東北地區是全國經濟失速最嚴重的地區。本刊今年第四期(總3337期)曾以黑龍江為樣板,撰寫了“新常態下的黑龍江突圍”系列專題,從多角度分析了東北地區陷入增長陣痛的原因,同時也探討了東北地區轉型突圍的各方努力,今年初,東北三省基本都調升了各自的增長目標,儘管調升幅度不大,但可以作為告別陣痛、轉型突圍的增長拐點。

  黑龍江:穩增長、調結構、圖突圍

  2014年,黑龍江經濟發展遇到多年未有的挑戰和複雜局面。根據2015年黑龍江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初步核算,2014年黑龍江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6%。這個速度是在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凸顯、各種風險和問題相互交織,堅持多措並舉調結構穩增長取得的,穩住了經濟發展基本面。

  黑龍江處於全國市場和物流體系末端,企業施工期短、生産成本高,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參與全國市場競爭和要素配置具有天然的區位劣勢。但國家採取的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為黑龍江帶來了難得的政策機遇、市場機遇和發展機遇。國家提出的很多戰略性頂層設計,都是黑龍江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的,與黑龍江發展規劃高度契合,具有很高的政策含金量。

  從目前黑龍江經濟發展方式看,其正從“原字號”、粗放式發展轉向以要素驅動為基礎,創新驅動、投資拉動並重,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已經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黑龍江正在抓住創新這個根本和關鍵,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培育一批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實現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增長。

  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黑龍江實際情況,權衡各種因素科學測算後,黑龍江將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6%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5%。

  吉林:穩增長中策動新振興

  2014年吉林省經濟增速以6.5%居東北板塊首位,吉林人會覺得這是東北經濟一抹寒冬中的暖色,其實東北板塊和它的冬天一樣冷的,比預期的8%少1.5個百分點。儘管預期2015年的困難和挑戰依舊巨大,吉林省還是把目標定格在了6.5%。也就是說,不能再跌了。

  在主政吉林的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看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仍然是頭等任務,要力保經濟增速不滑出合理區間。春節假期後上班第一天,吉林省有一個全省動員大會,策動吉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新到任不久的省長蔣超良在2015年省“兩會”對穩增長的“三駕馬車”做出了系統部署。

  投資依然是關鍵的穩增長動力。全省全年實施億元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繼續保持萬億元以上規模。在擴大投資方向上,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仍是重中之重,鐵路、高速公路、新建擴建機場等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產業投資將圍繞三大支柱、四個優勢產業發力,同時啟動關鍵新材料、生物製藥等20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努力形成新的有效產能。

  對消費拉動力,蔣超良提出將建立推動消費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培育企業電商和農村電商,擴大名特優農產品網絡銷售規模,抓好10個電商試點縣(市),發展100個電商村鎮。

  在出口拉動方面,汽車、軌道客車等傳統優勢產業將繼續承擔主力角色。同時,吉林省將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優勢產業、骨幹產品和過剩產能“走出去”,深度開發俄羅斯等境外市場,建設中蒙、中俄等境外經貿合作區。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不斷拓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長春、延吉爭創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

  (本專題由東方亮、呂原華、杜琳、謝國平、劉國敏、賀永召、張麗、許國璽、傅博、邢寶華、童斌、張興明、陳曉紅、蔡寧、陸豐、李石林、冀文嫻、胡榮國等聯合採訪撰寫,李萌、范建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