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FT:中國萬萬不能忽視制造業

2015-03-11
来源:

  今年“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在我們看來,李總理強調發展制造業意有所指,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困境、行業普遍不景氣、制造業結構問題和升級壓力突出,應該是李總理此番講話的重要背景。近年來,隨著中國服務業的發展、金融業發展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去制造業”的傾向。勞動力、土地、環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舉步維艱,利潤越來越薄,很多資本開始離開制造業。

  資本市場對制造業的態度是一個觀察窗。TCL[微博]董事長李東生[微博]日前在“兩會”上對此大嘆苦經。李東生稱,工業融資很難,大部分投資基金是不看工業的,他們不愿意把錢投到長期產生價值的工業領域當中去。TCL要增資57億,卻不獲市場青睞,李東生向投資者“上門磕了無數次頭”,才得到投資,其中,國開行背景的國開投投了15億。與之相比,互聯網領域獲得融資卻容易得多。資本冷落工業的原因,李東生認為主要是整個工業利潤率、回報率偏低。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工成本上漲,都導致工業成本上漲,對很多制造企業構成較大的壓力。此外,外資把一部分制造業轉移到國外,在國內供應鏈采購數量相應減少,使得國內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擠壓了相關企業的利潤。最可怕的是,由于工業投資回報率偏低,多年來在實業界打拼的企業家萌生退意,改做投資或者其他的業務,不愿意再干實業,這幾年民營資本投入到工業的比例要遠低于投入到服務業。

  中國過去號稱“世界工廠”,雖然中國面臨產業轉型,但在可見的時間內,人口眾多、市場巨大的中國,還是應該守住“世界工廠”的基本定位,區別只是在于做哪一個級別的“世界工廠”。安邦(ANBOUND)智庫團隊過去提出過“世界工廠”2.0、3.0、4.0的理論,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沿著制造業軌跡不斷升級。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如德國、日本、美國等,都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制造能力。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今后的發展,應該以制造業發達的德國為標桿,強化并保持強大的制造業。

  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服務業的繁榮和占比擴大是一個規律,低端制造業在全球市場轉移也是一個規律。中國現在已出現類似現象,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轉移都在發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必須要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中國是大國經濟,應該擁有而且能夠支撐龐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又是“世界市場”,這為中國的工業體系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拉動。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制造業),沒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很難說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

  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賺錢的企業當中,中國有4家企業入榜,全部都是國有商業銀行,而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國企業中有蘋果(124.56, -2.58, -2.03%)、三星[微博]、微軟(42.03, -0.82, -1.91%)三家電子制造企業。這種差別的確發人深省,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是依靠金融資源堆砌的國有銀行,而最賺錢的國外企業卻是依賴創新的電子制造企業。對中國來說,工業是中國經濟的必然基礎,也是未來難以放棄的支柱型產業。

  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該戰略的一條主線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中國制造2025”還有八項戰略對策——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這些對策展示的方向,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

  發展升級版的中國制造是非常重要的策略,打造先進的制造業就是做強中國經濟的脊梁。如果忽視制造業,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忘本!

  (來源:FT中文網 注:安邦咨詢公司是中國內地一家獨立智庫機構,專注于財經與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該機構觀點。)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